我有次參加某征文比賽,因獲獎作者都被邀請到主辦方所在地參加一系列的頒獎活動,為了方便統一通知大家來領獎和對出席頒獎活動的人員進行相關服務管理工作,主辦方把獲獎的作者組織成立了一個獲獎作者微信群,我僥幸忝列其中。這個群的老師多數都是各地作家協會的成員,有的還是全國知名作家和各種文化機構的領導。領獎事宜結束后,主辦方也沒解散群也很少有人無故退出,原本還沒見面前,有的老師在群里就比較活躍,互相熟識以后,大家更是不時會在群里發表各自的大作以增進友誼和互相交流學習。
和其他很多打著各種高大上名義忽悠拉人的群比,這個群基本上沒有什么低俗內容和廣告,是我喜歡并且認為能夠從中受益的群。今天是所謂的“父親節”,原本時間還沒到的前幾天網上相關宣傳的東西就很多,我就想過也為父親寫點什么,但可能是以前寫父親的文章已經把情感透支了,直到今天也沒找到能夠讓我特別滿意的地方下筆。當我無意中看到群里有老師說今天的“父親節”是舶來品時,心里突然一下子覺得有想說的了。我上網查了查,事實還真如老師說的一樣,今天的“父親節”不僅是舶來品,而且我們還有自己的父親節。誠然,對父親的愛和紀念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的,但既然我們國家有自己的“父親節”為什么不過自己的節日呢?
據網上有些資料的介紹,中國父親節的起源,要追溯到民國時期,時為1945年8月6日,上海《申報》刊文《八八父親節緣起》。文章稱:美國為紀念歐戰中陣亡將士的妻與母,曾發起創立母親節。而今,中國也應該發起創立自己的父親節。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讀音也與“爸爸”相同,故號召上海市民,一同來過“八八父親節”。當時,日軍雖敗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這一倡議“暗中表示懷念祖國之意”,實有風險。文章末尾,公開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別是:顏惠慶、袁希濂、陳青士、梅蘭芳、史致富、嚴獨鶴、費穆、陸干臣、富文壽、張一渠。前述諸人,均系名流,雖久處淪陷區,但愛國之志仍存。如顏惠慶于北洋時代,曾任外交總長、署理國務總理等職,1941年12月香港淪陷,遭日軍所執,次年被迫返回上海,堅持不出任汪偽政府任何的官方職務。
1945年的這次民間發起的“父親節”活動,影響范圍有限。至1946年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漢章、王曉籟、杜月笙、吳稚暉、李登輝(原復旦大學校長)、錢永銘等數十人,聯名向國民政府請求定每年的8月8日為“父親節”。其理由是“中國八年抗戰,終究得到了最后勝利,這八年中陣亡將士不可計數,而這輩將士,前赴后繼,殺敵致果的忠勇精神,實受父親平日教養和隨時激勵的結果,所以父親對于這次抗戰勝利的影響,十分偉大。回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加維然女士,發起母親節,紀念歐戰中陣亡將士的妻與母,因為她們對于國家有偉大貢獻;我們應該效法先例,規定父親節,同時紀念這次大戰中陣亡將士的父與兄,因為他們對國家也有偉大影響,使父和母同沾其光。”該請求獲國民政府批準。之后每年的8月8日,遂成為全國性質的法定“父親節”。
今天的“父親節”來源于美國,主要是子女為了紀念辛勞的父親而提議設立。兩相比較,我就覺得我們國家的“父親節”對我們來說更有深遠的意義和更應該宣傳。前段時間,因范冰冰而起的什么才是真正代表“國家精神”的話題曾一度引發大范圍的討論,直到現在好像也沒有一個各方認可的定論。按我的理解,父親這個角色即意味著擔當、責任、奉獻,甚至犧牲,提議發起設立“中國父親節”誓死不做“亡國奴”,不做“假洋鬼子”,不“認賊作父”,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奮斗的那些先烈前輩具有的品格我認為就可以說是“中國精神”的寫照。
我以前就說過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很多發明創造至今還對人類有著深遠的影響,諸如“父親節”這樣的節日更是數不勝數,無不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紀念意義。但我感覺不管是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還是主流文化都有點冷淡了我們自己國家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我在這里并無對比中西方文化優劣的意思,也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指責,我只是覺得身為中國人,無論從哪點說起,都應該要更愛自己的國家,更積極地參與到傳統節日的慶祝中來才對。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在西方國家卻普遍受到歡迎,就像我們熱衷過對方的節日一樣,媒體就報道,在加拿大、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老百姓也和我們一樣的過春節、舞龍燈、穿漢服、喜歡寫毛筆字,開孔子學院,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發展的今天,我認為我們既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也要有選擇針對性才行。最后不管怎樣,父親都是我們應該敬重和愛戴的人。在我看來哪天都是父親節。沒有父親,就沒有我們。大音希聲,大愛無疆,一切盡在不言中。對父親不用刻意表達什么,陪他老人家喝杯他喜歡的老酒就行。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