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飲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講述的是大家在過年的時候,放爆竹、飲屠蘇酒,貼春聯的場景。詩評家們把這首詩看成是的王安石立志改革的言志詩,但在春節時候讀到這首詩,我還是感慨萬千,縱然是不在意生活趣味的鐵腕宰相,也要在除夕夜上和家人共飲一杯屠蘇酒,辭舊迎新。
那么王安石詩中所說的屠蘇酒究竟是什么酒?為什么在春節這一天一定要飲屠蘇酒呢?屠,是切割的意思,蘇,是陳腐的意思,屠蘇酒就是把陳腐的東西割掉。由此可見,屠蘇酒是一種力道很足的酒。相傳屠蘇酒起源東漢末年,為華佗所創。東漢末年,在自然災害和烽火連天的雙重影響下,當時各種瘟疫肆虐,名醫華佗就發明了屠蘇酒,即以具有殺菌滅毒功效的中草藥入酒炮制,釀成屠蘇酒,讓百姓飲用,以祛除疾病的危害。后來,每逢瘟疫易發的時節,人們漸漸養成了飲屠蘇酒的習慣。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認為,人的身體狀態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尤其季節交替的時候,最容易滋生疾病,尤其體內積冷氣,最容易養成病患,所以逐漸形成了不同節氣有不同飲食習慣的風俗。比如在寒食節要吃冷食,因為春暖花開的時候,體內的寒氣容易被外界的溫熱所掩蓋,而吃寒食就是讓體內淤積的寒氣保持一個通道,能夠發散體外;到了端午節飲雄黃酒,就是要用溫熱性的食物,把人體內最后一絲寒氣給逼出來。
除夕是一年至寒而轉熱的交替時節,飲屠蘇酒的作用,就在于防止冷氣雨姐體內。當然,飲屠蘇酒更多為人所知的,還是它的文化內涵。除夕是一元復始的前夜,除舊布新、辭舊迎新、革故鼎新,一杯屠蘇酒下肚,就表示又一個全新的開始即將到來。
不過,飲屠蘇酒的習俗更是耐人尋味,那就飲酒的順序。中國傳統的禮儀規范都是遵循尊卑長幼次序的,都是尊長先飲,卑幼次之,身份不夠,連飲酒的資格都沒有,這是一種社會化的秩序。而飲用屠蘇酒的時候則是眾生平等,按照年紀由幼至長依次來喝,畢竟長一歲對幼者是“益”,對長者是“損”,遵循的是自然的法則。這樣的風俗在北宋時期極為流行,除了開頭王安石《元日》里已經說到的,大文學家蘇軾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有“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的詩句,他的弟弟蘇轍在《除日》詩中也有“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