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為媒 - 探索世界-打造讀者最喜愛的酒類知識分享平臺而努力.
每日為你準備豐富的酒業資訊,酒圈密聞,行業動態,酒類知識普及
酒精酒幾十年的歷史,卻迫害了五千年的白酒文化,現在一提到白酒,首先想到的就是酒精勾兌的,畢竟酒精酒占據了95%的市場。
本人家中釀酒多年,雖然沒有那種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小五十年還是有的,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酒的釀造過程,讓大家明白一下,真正白酒是如何釀成的,如果有同行,大家也可以交流一下經驗,畢竟很多手藝都慢慢失傳了。
釀酒的第一步:制曲
酒曲
每年端午后,就開始制造酒曲。酒曲以小麥為原料,首先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拌勻,將其放在木盒中,然后人站在盒里用腳踩塔。制造酒曲的時間是在夏季,制酒曲時室溫的經常高達40度。因為高溫有利于酒曲中微生物的生長,微生物進入曲塊中會分泌很多的酶,酶可以加速蛋白質、淀粉等轉化成糖份。小麥歷經踩曲做成曲塊,然后用稻谷草將其包起來,進行裝倉。
經過10天后再進行翻倉,就是把做好的曲塊上下翻過來,讓酒曲的二面都充分接觸微生物。翻倉的次數是二次。根據溫度,35天左右,酒曲就做好了,然后出倉,如果要使用的話,還要存儲40天以上。在使用酒曲之前,要將酒曲磨碎,越碎越好。經過這樣的過程,制造一塊好的酒曲,大概是4個月左右。
釀酒的第二步:下沙
高粱
沙指的是高粱,所以,下沙就是下高粱。
經過幾個月的酒曲制作,現在已經到了中秋重陽節,最后開始第二個步驟下沙。
在制酒中,因所下高粱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品質的酒。
最后一次蒸煮后剩下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酒曲后產出的酒,我們行話稱為翻沙酒。就和泡茶一樣,這個相當于泡完的茶葉的剩渣,有人又拿去加了幾片茶葉繼續泡一樣。這樣的酒很孬,臭,苦,焦味挺重。
還有就是勾兌酒,這個就是用酒精、水、香精調制,勾兌出各種各樣的味道,市場上一般低端酒,只有用這樣的工藝才能保障一百來塊一斤的酒他們還有利潤。
釀酒的第三步:高粱
高粱
下沙,這個沙只是高粱,純糧酒的用料很講究,一定要用好的高粱,因為好的高粱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差一點的高粱一般取到第四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好的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釀酒的第四步:下酒曲
蒸鍋
我們將高粱上鍋蒸煮,大約2個小時左右,把高粱在地上攤涼,用锨不停地翻開,溫度降至35攝氏度左右開始加曲。
上滿一鍋需要高粱1500斤,我家的鍋是2000斤的,第一次加入約200斤左右的酒曲。高粱與酒曲的總體比例為1∶1,但是酒曲要分7次加入,每次加的數量都不一樣,平均為高粱的10%左右。
2000斤的鍋
第一次加酒曲攪拌后要進行收堆發酵,發酵時間需要釀酒師依據溫度靈活掌握,糧食堆中的里面先開始發熱,然后傳遞到外面。因為工藝問題,所以我家只有春秋二季釀酒,這期間酒糟充分吸納外圍空氣中的微生物。
收堆
第一次發酵完成后,把酒曲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發酵期。窖坑有2米深,能裝2000斤的酒糟。
大概一個月后,窖槽打開,開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繼續上鍋蒸煮。攤涼后加入酒曲,收堆發酵,然后重新下窖。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
納涼
再度過一個月左右的窖期,開始第三次蒸煮。時間到了秋季,這才開始進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8月,才開始丟糟。
釀酒的第五步:祖傳勾兌
蒸酒的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我們行話叫“大回酒”,第六次蒸的酒為“小回酒”,最后一次的酒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澀辣,最后一次發焦發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處,封壇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
勾兌一直是釀酒過程中比較神秘的工序,勾酒師憑借自己的味覺進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克一般,把不同輪次的酒調在一起,尋找味道之間的平衡與層次感。
從原理上說,勾兌就是調節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沒有儀器可以代替人的舌頭去尋找答案,最終的口感,全靠釀酒師的舌頭。
勾兌完成后,最后一項工作是“調味”,調味的時候要加“調味酒”。調味酒的生產是用特殊工藝生產出來的,這是各個作坊乃至酒廠的核心機密。調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調味完成后,還要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口感才會號,一杯地道的純糧基酒的生產至少5年再用20年老酒勾兌。搞清楚,這個勾兌是新酒和老酒的同質勾兌。
所以,我說每一杯酒,都凝聚著釀酒師勞動的汗水。
品酒香 - 知酒事 - 交酒友-行業報道 -國酒文化-熱點資訊-深度訪談. 帶你看酒界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