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酒文化 普及酒知識
歡迎關注【曾宇說酒】頭條號
酒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據《粵西偶記》中記載,上古之時,“平樂等府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味美異常,曰猿酒。”可見,在人類尚為靈長類猿的時候,就已經和酒發生了關系。從我們熟知的儀狄、杜康造酒到現在盛行的茅臺、五糧液,可以說,中國的歷史有多長,酒的歷史便有多長。當下,中國酒更是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度,無論從酒的品牌種類還是酒廠的數量,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興盛。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兩千多個縣,至少有四五千家大大小小的酒廠,數萬個白酒品牌。所謂酒溢神州香飄中華,真是名不虛傳。
雖然酒廠眾多,但并非每個酒廠都能生產出備受消費者青睞和好評的美酒。這主要是因為酒的釀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不僅與工藝、用料、環境、水質等有關,還與特定的地理文化、風俗民情等有很大的聯系。以汾酒為例,它的形成和發展至少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也就是說,至少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汾酒就已經誕生了,從那時候起,它一代又一代地朔造了北方人的口感和飲酒習慣,才形成了今天的品牌度與影響力。那么,通常意義上,我們所說的“中國名酒”都有哪些呢?或者說,相比全中國數千家酒廠、數萬款白酒品牌,哪些酒才是質量最好、最受消費者青睞的佼佼者呢?
很多資深酒徒或者對酒特別感興趣的朋友,一說到“中國名酒”,都會飚出一句行話: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十三大名酒,十七大名酒。基本上,這句“行話”概括了認同度最廣泛的中國名酒,具有一錘定音的作用。那么,什么又是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十三大名酒,十七大名呢?在揭曉這個答案前,先要回答一下“N大名酒”一詞的來歷。“N大名酒”說,主要源自1952年以來的五次中國名酒評比會。如“四大名酒”為1952年首次(北京)評比會所得,“八大名酒”為1963年(北京)和1979年(大連)評比會所得,“十三大名酒”為1984年第四次(太原)評比會所得,“十七大名酒”為1989年第五次(合肥)評比會所得。
四大名酒
“四大名酒”通常指的是茅臺酒、汾酒、瀘州大曲酒和西鳳酒。在很多行業人口中,又將“四大名酒”稱之為“老四大”。
四大名酒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這份“老四大”老四大名單中沒有五糧液、劍南春等白酒。事實上,當時中國剛解放不久,整個中國的釀酒工業仍在恢復階段,除了少數國家接管的企業以外,大部分酒企仍是私營作坊,如五糧液,1952年時它才剛剛建廠,根本沒有條件參加此次評酒會。因此,此次評酒會輻射面不大,能夠資格參評的酒并不多。所以,第一屆評酒會實際上是根據這些參選的樣品酒在市場的銷量、信譽度以及名氣來評定的。評酒會之評,與酒的口感并沒有必然聯系,而是參考了酒的歷史、酒的信譽、甚至酒的出口量等因素。
獲獎的四種酒按照當時的評比標準得獎是無可厚非,因為茅臺地區、汾陽地區、瀘州地區及鳳翔地區在民國時期便已是白酒的特色產區,這些酒早已具備了市場的認同度和知名度。不過,白酒類的四大名酒有三大(茅臺、瀘州大曲、西鳳酒)都集中在西部地區,這則有歷史原因:民國時期多元化、豐富的地域名酒,很多還沒有從戰爭的陣痛中恢復過來。總體來說,第一屆全國評酒會確立了好酒的標準,為未來的中國主流白酒定性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與此同時,戰后名酒產區的地位也由此得到固化。
八大名酒
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白酒的四大名酒后,在全國引起強烈震動,促進了酒類產品市場銷售聲譽的大幅提高。1963年10月,輕工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屆全國評酒會。與第一屆評酒會白酒、黃酒等酒混評不同的是,第二屆評酒會第一次有了評酒規則,將選送的酒按照白酒、黃酒、果酒、啤酒四個部分分組進行。
在第二屆評酒會上,獲得中國名酒稱號的酒依次為: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酒、茅臺酒、西鳳酒、汾酒、董酒。
“老八大”
在這份獲評名單中,排在前列的已不是茅臺酒,而是“五糧液”,其次是“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和“全興大曲酒”,均是濃香型白酒。事實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大家普遍認為越香的酒越好,因此濃香型酒占據優勢。此外,白酒當時還沒有香型的概念,因此沒有將不同香型特點的酒分開進行評比,而是統一進行評比打分,這導致名酒的前四名均為濃香型白酒。
以香型為基礎的評選,使得茅臺只能屈居第五位,汾酒更是屈居第七位。由此也引發出一段耐人尋味的軼事:第二次的評酒結果在《香港大公報》公布出來以后,當時出訪的周恩來總理被外國記者問道:“為什么不把最好的酒拿出來,而是要拿第五名的茅臺酒出來(作為國宴招待用酒)?”總理回國后指示徹查此事,直接推動了后來的“茅臺試點”與“汾酒試點”。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這種情況到了1979年第三次全國評酒會上有了很大的改變。此次評酒會首次引進了“香型”的概念,規定評比按香型、生產工藝和糖化劑分別編為大曲醬香、濃香和清香;麩曲醬香、濃香和清香;米香;其他香型及液態、低度等,分別進行評比,最后,評出了新的全國大大名酒:茅臺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曲、董酒 、瀘州老窖特曲。在這份名單中,茅臺、汾酒再次占據了冠亞軍地位,并且都代表了各自獨特的香型(醬香和清香),其他的六款酒除了董酒外都為濃香,可以說,這次評酒會開啟了中國白酒的“香型時代”。
“新八大”
由于1963年和1979年的兩次評酒會都評出了“八大名酒”,因此在一些說法中,又有“老八大”(1963)和“新八大”之所。無論哪種,都代表了當時中國品質最好的白酒。
十三大名酒
第四屆全國評酒會于1984年5月7日至5月16日在大連舉行,經過嚴格評選,最終評出十三款國家級名酒,分別是:茅臺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酒、雙溝大曲、武漢黃鶴樓酒、郎酒。
十三大名酒
十七大名酒
第五屆全國評酒會是迄今為止舉辦的最后一次全國酒類評選,共評出十七款國家名酒:茅臺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酒、雙溝大曲、特制黃鶴樓酒、郎酒、武陵酒、寶豐酒、宋河糧液、沱牌曲酒。
十七大名酒
從1952年的“老四大”到1989年的“十七大名酒”,都代表了1949年后中國最為馳名、最受老百姓歡迎、質量最好的酒類品牌,這些公認的國家名酒,既是傳統民族工業的驕傲,也是中國人飲宴遣興不可或缺的佳釀,承載著記憶,流淌著文化,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用心珍藏和守護。
曾宇說酒,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