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每日為你準備豐富的酒業資訊,酒圈密聞,行業動態,酒類知識普及
白酒者,酒精飲料也。
關于白酒,坊間流言甚多,謬誤自然也是極多的,這其中有飲者的片面理解,也有商家的宣傳誤導。
我們來簡單數一數都有哪些誤區吧。
刀在手,殺馮狗……
酒桌文化≠酒文化
很多人談酒色變,其間不乏不善飲酒者的后怕,也有人純粹是厭惡酒桌上的陳規陋習: 以大欺小,以上壓下,不喝酒、不敬酒就是不給面子,灌別人酒并以此為樂,酒后狂言……
這些行為著實讓人惡心,但有一說一,這些是“酒桌文化”,是社會人的局,不是酒文化,而且隨著大家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素質的提升也讓這些陋習越來越少,法律的完善也使得勸酒的人越來越少,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真正的酒文化應該是強調氣氛,注重情感,敘情遣懷。得意了喝一杯慶祝,失意了喝一杯解愁。不能仗勢勸盡酒。
三五好友相聚,暢敘幽情,交流得失,或是一大家子人坐到一起,親情與共,這時候喝上兩杯,能拉近距離。
基酒的年份與品質
前段時間爆出過茅臺年份酒的案例,許多人后知后覺:操!茅臺不仗義、不地道,虛標年份!
對這事怎么說呢,這也算是白酒行業的潛規則與糟粕,以我們正常的理解,所謂年份酒的數字應該以最低基酒年份為佳。比如標15年的酒,選用的基酒應該是最低15年,而不是滴了幾滴15年的基酒就堂而皇之標為XX15年。
但白酒行業不規范也在于此,所有的規則和玩法都是由廠家來定,他們把年份酒定義為通過各種基酒與調味酒進行勾兌,達到XX年的口感。
這么一來水就深了,誰也講不清楚這XX年的口感到底是怎么回事,還不是酒廠說了算?
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個,而是我們對年份基酒也存在誤解。
大多數人總覺得基酒年份越久越好,認為在酒廠壇子里放了30年的基酒肯定要比放10年的好。
這其實是錯的,基酒本身也存在品質高低之分,不同批次、不同年份的基酒存在蠻大的差異,酒廠每輪次、每批次生產的基酒都會進行評級,分級儲存。
存放5年的特級基酒品質肯定要高于存放15年的一級基酒。所以說只看基酒年份也是不對的。不過對于大多數酒廠來說,基酒的儲存時間越久,成本很高,一般也不會把等級低的基酒長期存放。
陳年老酒,越陳越好?
酒是陳的香,老酒更甘甜。
這是許多人潛意識里的共識,尤其隨著這些年老酒市場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人感受到了老酒的魅力,特別是老酒附屬的投資與投機價值。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這個江湖還很有錢。關于老酒的偽概念定然是甚囂塵上。
白酒雖然沒有保質期,但也是有壽命的,最佳飲用期就是白酒的壽命。
一般來說,濃香型白酒通常瓶陳10年就達到了巔峰,醬香型白酒時間更長一些,15年左右進入巔峰,之后開始狀態下滑,以茅臺為例,超過30年的只能用來老酒勾新酒,純老酒并不好喝。
當然,以我個人經驗而言,醬香型白酒里的郎酒瓶陳5年就差不多夠了,再久的時間意義不大,這也可能與他們的工藝有關,酸味物質更豐富,加速老熟。
那為什么大家對年份久遠的老酒趨之若鶩呢?
這就涉及到多方面了,比如情懷,比如故事性。一瓶酒伴隨你的時間越長,感情也就更豐沛,對于一瓶上了年紀的老酒,其間的滋味已不是重點,開瓶的不舍與喜悅相交錯,背后的故事讓人沉迷。
自釀酒是純糧食酒,才是地道好酒!
這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觀點,每當說起白酒,總有人篤定地表示:我老丈人鄰居的二大爺家的小姨子的娘家遠方表哥是開酒作坊的,我老丈人都是去那里打的酒,純糧食釀的,健康、好喝、甘甜!
其實這話聽著也沒錯,很多私人釀酒作坊確實都是純糧酒,周邊買酒的都是鄉里鄉親,怎么著也不能坑人不是。
但問題出在哪呢?
小作坊受限于資金、設備、技術和工藝的限制,酒的品質大概率是不怎么樣的,也沒有保障。
甲醇含量超標,重金屬超標,雜菌污染等都司空見慣,這些可能是選用的糧食不合格,也可能是設備存在隱患,也可能是生產環境不達標。
即便全程用料沒問題,設備也升級了。還有一個潛在的風險是:工藝不過關。
小作坊的釀酒水平純看運氣,肯定不如正規酒廠高,而且哪怕釀酒水平過關了,也依然還有其他問題。
我們都知道的是,白酒釀出來后要除雜、勾調,貯存幾年才能灌裝出廠。小作坊的酒基本沒有貯存這一道工序,都是剛釀出來的酒就拎個塑料桶打回去喝了。
新酒入口爆辣,刺激性強,因為發酵過程中硫蛋白等會降解產生硫化氫、硫醇、硫醚等揮發性物質,還有丙烯醛、丁烯醛、游離氨等,這些物質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貯存才會慢慢消失。
如果沒有經過貯存,這些物質對身體有害不說,口感方面也是苦、澀、酸、辣、沖,根本不好喝。
對于酒好不好的評判標準,可以這么形容:好酒是純糧酒,但純糧酒不一定就是好酒。
關于白酒的誤區,我之后會隨時更新,這次先聊這么幾點,不然太長了。
品酒香 - 知酒事 - 交酒友-行業報道 -國酒文化-熱點資訊-深度訪談. 帶你看酒界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