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啤酒產量連年遞減之下,啤酒巨頭們的產能戰卻正在悄悄上演。
日前,燕京啤酒(山東)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年產能50萬噸生產基地項目,在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唐村鎮開工。
無獨有偶,三個月前,青島啤酒(棗莊)有限公司100萬千升(一期60萬千升)啤酒新建工程項目舉行了開工儀式。
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梳理發現,實際上,近年來啤酒巨頭們一邊在推進加速關廠的同時,一邊又在大手筆新建生產線,且動輒就是50萬千升、100萬千升的大手筆。
而更多的信息表明,與上一輪擴張相比,這一波啤酒巨頭們的產能布局正呈現出由分散走向集中、單體生產規模越做越大,以及智能化的趨勢。
?
三巨頭的“山東戰事”
企查查顯示,燕京啤酒(山東)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今年1月,由燕京啤酒100%控股,公司地址正位于山東鄒城市。
而在燕京啤酒在山東成立新公司的半年前,華潤雪花在濟南的工廠項目已引起廣泛關注。
2021年7月,華潤雪花啤酒與山東濟南章丘區進行了工廠項目簽約,據報道,該項目總投資不低于13億元,建筑規模10萬平方米,8年內累計納稅總額不低于20億元,一期年產能70萬千升。
而在此前,華潤雪花已在山東濱州、聊城、煙臺等地建設了工廠。
云酒·中國酒業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啤酒營銷專家方剛認為,雪花濟南工廠啟動建設,大概率是優化產能,未來有可能關閉其他工廠,把產能集中到濟南。
隨著華潤雪花和燕京啤酒進一步在青島啤酒的“大本營”發力,三家巨頭在山東啤酒市場的競爭態勢再次升級。
當然,山東本土品牌青島啤酒也在加緊升級產能。除了上文提及的棗莊100萬千升項目,早在兩年前的2020年3月,青島啤酒就在山東平度開工建設智慧產業示范園及100萬千升啤酒擴建項目。
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了解到,該項目已于當年7月竣工投產。至此,青島啤酒三廠成為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生產效率最高的世界級智慧化工廠。
近年來,國內啤酒產能升級,巨頭們的優勢地盤變得越來越“動態”,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競爭態勢。
那么,巨頭們為什么都要爭搶山東?
山東是國產啤酒最早萌芽的地方之一,有著深厚的啤酒文化和消費基礎,20多年來,山東省始終占據著啤酒產量榜首。
有數據顯示,山東市場作為中國第一大啤酒市場,市場規模大概一年400萬千升,占中國啤酒市場總量約13%左右。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華潤雪花和燕京啤酒加碼山東,可以理解是出于“本能”,尤其是華潤雪花和青島啤酒在該市場的競爭更是由來已久。
?
50萬噸成擴產門檻?
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梳理發現,目前瓜分國內啤酒市場的五大巨頭,都在擴充產能。
除了在山東市場的布局,華潤雪花在其《2020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中提及:公司2020年在安徽蚌埠新建年產能100萬千升項目,同時在甘肅蘭州、山西運城、黑龍江哈爾濱等地的啤酒廠投入高速罐裝線項目,擴大生產基地。
百威亞太也在其《2021年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中透露,公司正在福建莆田擴大產能,新建一個精釀廠,總產能將達到200萬千升,加上現有啤酒廠的擴建,“有望成為亞洲最大釀酒廠,滿足消費者對高端啤酒的需求”。
嘉士伯旗下重慶啤酒正在積極布局華南市場。2021年11月,重慶啤酒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嘉士伯重慶啤酒有限公司與佛山市三水區簽訂意向書,計劃投資不低于10.3億元建設50萬千升/年產能的啤酒生產基地項目,預計2024年實現投產。
另外,重慶啤酒在其2020年年報中披露,公司在大理與宜賓建有兩個15萬千升規模的工廠,據報道兩個工廠均已于去年投產。
另外在去上半年,重慶啤酒投資1.2億元在江蘇鹽城投建13萬千升/年產能的生產線,加快布局東部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百威亞太全球規模最大的啤酒工廠也位于佛山三水,產能達到160萬千升。
擴建項目不斷更新,啤酒龍頭的競賽入場券上,50萬千升似乎成為了“心照不宣”的門檻。
?
這一輪競賽有何不同?
行業中,關于中國啤酒產能過剩的論調由來已久。
來自中國酒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啤酒產量在2013年達到巔峰性的5061.5萬千升后,便一路下滑,至2021年,全國啤酒產量為3562.4萬千升。前述670萬千升產能全部投產后,將占到2021年全國啤酒總產量的18.8%。
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相關報告,自2010年起,新一輪啤酒產能擴張開啟,2010-2015年共計擴產1930萬千升,但2015年啤酒行業產銷量僅比2010年增加233萬千升,產能的增加與產銷量的增加存在嚴重的不匹配。
自2016年起,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重慶啤酒等國內啤酒巨頭紛紛采取關廠措施。
以華潤雪花和青島啤酒為例,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統計發現,2017年至今的五年間,華潤雪花工廠總數至少減少了26家,至2021年年末,公司在內地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運營65家啤酒廠。而其產能,則從2017年的2200萬千升調整至2021年的1820萬千升。
青島啤酒方面,國內全資或控股啤酒生產企業2017年至2020年僅減少了2家,保持在60家。實際產能則由2017年的1058萬千升調整至2021年的758萬千升。
一方面在關廠,一方面又在新建生產線,如何看待這一“矛盾”?
業內專家指出,各主要啤酒企業一邊關停并轉小規模、低效率、高成本工廠,一邊陸續投放50萬噸、百萬噸大廠的“矛盾”現象,表明核心大企業由擴產能轉變為優化產能。
關廠的目的在于清除低效產能啤酒廠,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讓產能更為優化和集中。同時,關掉當前的工廠后,可以按照新的標準建設工廠生產高端產品,進一步推動企業高端化戰略,未來啤酒行業的競爭很可能就是高端產品線的競爭。
這一點,從日前華潤雪花和青島啤酒各自發布的年報就可以看出來,兩家企業次高檔及以上啤酒銷量和對整體營收的貢獻都明顯提升,產品結構顯著提升。
任何一個企業不能永遠擴張,也不可能永遠整合,整合和擴張總是在交替。綜合來看,這一輪啤酒巨頭們的產能布局,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擴張和發展,“先市場后工廠”的原則更體現了健康,更體現了做強基礎上的做大。
不求數量上的領先,更求規模上的超越,似乎正成為國內啤酒企業們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