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川酒,就是一幅百花齊放的酒文化“清明上河圖”。
文|云酒頭條產業產區組
“文化是白酒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傳統文化是中國白酒品牌的靈魂;而傳統中的活態文化,則是中國白酒文化建設的價值指引。”
日前,在2022中國酒業活態文化高峰論壇上,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少雄如是說。在他看來,活態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則是基礎性、持久性的產業支撐力量。
王少雄對文化的思考,源于多年對川酒的工作實踐,中國酒業協會評價其“點評與總結已經超出酒業范疇,達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認知高度。”
這種認知上的“超出”,契合了川酒在文化建設上的“超出”。
2021年,川酒在產量、營收、利潤等方面,在全國的占比分別為50.9%、53.8%、38.5%,無一不占領先地位。談起川酒的優勢,多數人都會拿這組數據作為例證。
較之產量、營收、利潤等硬實力,川酒的文化軟實力卻很難被量化,也就很少被系統化呈現。
而無論是川人善釀的深厚歷史,還是今天川酒的產區、品牌、產品和消費,其文化建設其實始終處于行業前列。
數據排位賽的榜單總是充滿變數,硬實力的比拼往往以階段性的成果進行比較。而只有一種實力或者說力量是難以“后來居上”的,那便是文化,文化上的領先就是永恒的領先。
再談川酒,我們應該充分、全面地認識到它的文化優勢,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川酒長期發展優勢。
產區文化領先
“川酒”成符號
對川酒而言,最重要的文化血脈并非古代名人留下了多少詩篇,也非精致的器皿、講究的酒禮酒俗,而是“川酒”這兩個字所塑造的好酒形象,所建立的文化認同。
某種程度上,“川酒”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提及“川酒”,人們首先想到的或許不是五糧液或瀘州老窖,而是這個地方酒多、酒好、酒史長遠。
這是一種凌駕于具體品牌之上的,更為高級的文化內涵,可以“哺育”白酒企業。縱觀中國白酒,大多其實是企業反過來帶動產區的文化發展。
當然,這種天然的文化優勢是由歷史所沉積的。李白、杜甫、蘇東坡等大量的文人墨客讓巴蜀酒文化在古代便名揚天下,寶貴的老窖池、傳統釀制技藝又給了川酒文化得以延續的土壤。川酒的文化基因,先天就是優越的。
而發展到今天,川酒依然保持文化領先,則是得益于后天的努力。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川酒的技術、理念、人才和原酒源源不斷地往川外擴散,全國每個省只要有濃香型白酒,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川酒的影子。今天各大濃香型酒廠的技術人員,往前回溯三十年,也多半是川酒專家的門生。
在這一長達數十年的擴散過程中,川酒文化隨之形成廣泛的影響力。
再后來,川酒率先形成白酒的產區概念,并于2015年劃分了宜賓、瀘州、成都、德陽(綿竹)四大主要產區,各有定位。
相較于當年魯酒、豫酒、徽酒等擅長的營銷思維,產區這個概念更多是一種品質思維、文化思維,是特定區域內地理、風土、人文、文化的集中表達,今天川酒的文化呈現更多是以產區為載體的。
四川省在去年發布的“川酒十二條”中提出,“深入挖掘川酒文化內涵外延,推動‘川酒+川菜、川茶、川景’等跨產業、跨領域深度融合”,就是從產區出發,多維度挖掘和推舉川酒文化。
從歷史積淀到影響力擴散,再到川酒大產區打造,川酒在頂層設計上就建立了更為領先的文化優勢,而“川酒”二字,也成為文化本身。
品牌文化領先
百花齊放
每一個知名的川酒品牌,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
1995年,因為規模和效益在中國釀酒行業均列第一,五糧液在第五十屆世界統計年會上被評為“中國酒業大王”。若從文化視角來看,“大王”便是指一種大格局的文化氣魄和文化理念。
五糧液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創新并舉的釀造技藝,所以更能以開放的眼光構建自己的文化體系,形成“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品牌文化價值表達,“和美”強調的是開放包容、融合共生。
在此高度上,五糧液對于白酒文化的打造是自覺而自信的,其以民族品牌的身份詮釋白酒的時代內涵,“和美”呼應的是社會生活需求。這一文化戰略,與五糧液的品牌地位是高度匹配的,是以文化戰略才能轉化為文化優勢,樹起白酒行業文化建設標桿。
與五糧液的大開大合不同,瀘州老窖作為“濃香鼻祖”,其文化性格是內斂而厚重的,向世界傳遞健康、有品位的中國生活方式,是瀘州老窖一直在堅持和發展的理念。為此,瀘州老窖打造了一系列文化IP,例如由瀘州老窖首創的“封藏大典”、歷時已十年的“高粱紅了”文化采風之旅、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等。
瀘州老窖是中國傳統酒文化的中流砥柱,其所代表的,是川酒最古老的一面,也是川酒最不可被替代的文化內核所在。
其他川酒品牌中,劍南春雖然低調,卻保有唐時宮廷酒的文化底蘊;郎酒在赤水河畔打造出一座世界級白酒莊園,構建起釀酒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生長養藏”釀儲體系;舍得以中國哲學的深刻立意,開創了中國白酒以精神價值打造品牌的先河;鬧市中的水井坊一手酒中美學、一手600年“活化石”,成為成都響當當的一張名片。
此外,川酒“十朵小金花”同樣找到了各自的文化路徑,每一個小金花品牌單拿出來,都不缺可圈可點的文化特色。
縱覽川酒,就是一幅百花齊放的酒文化“清明上河圖”。在川酒自由多元的文化氛圍中,不難發現,每家川酒企業都擁有不同的文化活力和創造力。即便是出現不過幾年的光瓶酒品牌光良,在光瓶酒領域也是獨樹一幟的,光良“不裝”的酒桌文化,被諸多品牌效仿,也為年輕人所喜聞樂見。
每一個品牌,在不同維度的文化領先,加起來其實就是川酒的文化領先。
消費文化領先
催生市場動力
白酒文化,其實始終是白酒市場供給側和消費端的重要變量。
在供給側方面,王少雄表示,企業必須在產品結構調整和品種品類創新上,按照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生產、銷售,并不斷升級換代,適應人民群眾新的白酒消費價值理念的轉變。
而放在文化的語境中,可以利用文化賦能產品結構優化。
他提到幾個例子,其一是五糧液與SWAROVSKI(施華洛世奇)整合了以五糧液為代表的中年消費群體和以SWAROVSKI(施華洛世奇)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五糧液·緣定晶生”產品,與婚宴進行緊密關聯。這滿足了年輕人追求時尚、熱愛新事物、創新婚宴表達等訴求,也滿足了中年人長期以來對五糧液口感醇香、大氣有檔次等訴求。
其二是對青花郎提出全新戰略定位——赤水河左岸的莊園醬酒,同時也有光瓶酒品牌定位大眾消費主流段。
其三是舍得啟動生態老酒戰略,全力打造“舍得”“沱牌”雙品牌,以舍得主攻中高端市場,讓沱牌喚醒國民記憶。
以文化優勢注入產品,使得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由片面的、單向的、靜態的狀態轉變為“消費者與自然、與社會、與自我”整全的、多維的、交互的關系。
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品質需求與文化需求高度融合的產品。
在消費文化上,“川酒十二條”中有一條是“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其中提到,“引導企業緊跟白酒消費國際化、年輕化、個性化、低度化、健康化等新趨勢……支持電商平臺創新白酒營銷方式。”
從產區文化、品牌文化、產品文化,到消費文化,川酒形成了一個讓文化成為市場動力的閉環,只有當文化能為市場服務,文化優勢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優勢,文化領先才有意義。
較之其他消費品行業,文化對于白酒而言有更高的實際價值,是隱形實力和不可復制的資源。川酒今天的文化領先,將決定川酒長期的市場發展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