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向彬
盛唐國賓酒莊副總經理 煙臺盛唐國際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忘了是什么時間看到的什么書,講到了溝通視窗中的四象限,大概意思就是人對自己的認知有四種情況,分為“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四種象限。記憶最深刻的是“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盲點象限,由此啟發還思考了很久,卻最終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也就不了之了。
近段時間閉門不出,就一直在考慮疫情期結束后如何迅速開展工作,近似隔離的狀態也給了自己更多的讀書時間。
有一天看到了魯迅先生的文章《世故三昧》中的一段話:“倘說中國現在正如唐虞盛世,卻又未免是‘世故’之談。耳聞目睹的不算,單是看看報章,也就可以知道社會上有多少不平,人們有多少冤抑。但對于這些事,除了有時或有同業,同鄉,同族的人們來說幾句呼吁的話之外,利害無關的人的義憤的聲音,我們是很少聽到的。這很分明,是大家不開口;或者以為和自己不相干;或者連’以為和自己不相干’的意思也全沒有。’世故’深到不自覺其’深于世故’,這才真是’深于世故’的了。這是中國處世法的精義中的精義。”
“世故”深到不自覺其“深于世故”,這才真是“深于世故”的了。這句話仿佛醍醐灌頂,讓我想到即便我們永遠無法發現我們自己的盲點象限,是否在已知的象限內也存在習慣性“深于世故”的盲點呢?
人有盲點,企業呢?一定會有盲點存在。
那么,我們中國酒莊“深于世故”的盲點是什么呢?思考盲點對我們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個命題很大,回答起來很難。所以我先想到的就是我們中國酒莊酒的目標。我想不論做任何事情,幾乎所有拼搏的目標就是為了有一個清晰的未來,這個目標應該是具象化的,而不是形容起來模糊不清的。那么我們中國酒莊拼搏的未來是什么呢?
這肯定是個問題,而且是我們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但也是我們好像很少認真思考過的大問題,因為我們覺得答案再簡單不過。
中國酒莊的未來目標是什么呢?分析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簡單的提問和有可能得到的答案上來剖析。
問題1:產品層面上,我們中國酒莊產品的目標是什么?
我要做一瓶中國頂級的好酒
我要出一瓶國際頂級大獎的好酒
我要做一瓶消費者喜歡的好酒
我要做一瓶專家認可的好酒
… …
問題2:運營目標層面上,我們中國酒莊的目標是什么?
我銷售額要達到多少
我增長率要達到多少
我經銷商數量達到多少
我要做到上市
… …
問題3:我們中國酒莊的終極目標是什么?
我要打造一個品牌!讓中國酒莊在世界上站得住腳的品牌。
三個問題,三種高度雷同的答案,落腳點殊途同歸都會在品牌上。
品牌是終極目標,對嗎?當然對!本質上,這種人為設置的目標問題不會存在出現錯誤答案的可能性。
這一點就如同我們小時候經常被大人問,“長大后干什么?”我們的回答幾乎都是,“老師、科學家、大元帥等等。”這種答案永遠是對的,對的原因就是這里面壓根就沒有錯誤選項。
但是,這些答案真的完全正確?沒有任何問題?
我想真實存在的問題是:我們現階段的行為和我們的想要達成的終極目標是否匹配?也就是說,我們實施的營銷行為和我們確立的頂級品牌目標是否匹配?
有些繞口,分幾點來解釋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點是中國酒莊的未來之自我認知問題:我們當下是誰?
很多中國酒莊得了很多國際頂級賽事大獎,甚至有一些中國酒莊酒拿到了比名莊酒還高的高分,那么這些中國酒莊此時在全球酒莊群中位于什么層級?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用“我們可以比肩頂級品牌了嗎?”這個反問問題自我拷問一下,心里就會有個計較。
我們酒莊的獲獎,就如同小學生獲得奧數競賽的獎項,不代表他目前就是數學家,也不能代表他未來一定可以成為數學家。如同,我國掌握了火箭技術、5G技術、登月技術就能證明中國屬于世界強國嗎?顯然不是。我們是基礎工業、基礎科學的全面落后。
中國酒莊要追趕的不僅僅是某個單一的因素,而是品牌力、品牌文化、歷史積淀,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獲獎只是某個單品,或者某幾個因素獲得了領先,而我們需要整體的追趕。
產品獲得大獎,這不是我們的目標結果,而是離目標近了一步而已,無論什么時候,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有了清楚的自我認知,才能知道我們的未來目標是不是正確的。
第二點是中國酒莊未來之自信心建立問題。
前幾天看直播,茅臺葡萄酒常務副總經理范雪梅女士提到,中國酒莊人應該有品牌自信、品質自信、文化自信、發展自信4個自信,我高度贊同這個觀點。
那么中國酒莊酒的自信心如何建立呢?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定在科技上。
與華為比肩的大唐通訊也擁有數量可觀的專利技術,在全球市場上也是叱咤風云,只是它與華為不同的是華為的技術是建立在自家宅基地里的,大唐不是,所以有了被打擊下的大唐和越挫越勇的華為。
華為的自有技術,是它的自信來源。
那么對我們酒莊而言,我們的核心技術是什么呢?
我們葡萄酒人認為的“七分葡萄、三分釀造。”說明了葡萄原料的重要性。中國酒莊發展這么多年,屬于我們的葡萄原料原創核心技術是什么呢?
歷數這些年來我們聽過的名詞:綠色食品、有機葡萄園、百年老藤、風土、自然葡萄酒、生態葡萄酒、最后上升到近乎玄學的生物動力法。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好像在學習別人。當然葡萄酒是舶來品,學習沒有什么不對,但是沒有思考的盲目學習不是學習,而是模仿。
其實真正讓我開始有質疑的就是目前熱點的生物動力學,我查詢了其中的概念:
“生物動力學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會產生“共振”。這種關聯甚至包括月亮,行星和恒星等天體。生物動力學就是追求農作物,人,地球和星體之間的共振平衡。也就是把農業放到一個整體中來看。生物動力學的歷史有一個世紀之久,最初的理論是由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勒于1924年提出來的,也是最早的反對化學農業的運動。”
“實現的方法之一是在質量上等的牛角中加入牛糞,在冬季埋入地下發酵。”改善土質我認為倒是有可能的,但是說與月球星星和天體共振我覺得就不怎么靠譜了。
是的,世界上最貴的羅曼尼康帝酒園在用這個技術,我們有資格或者有能力質疑嗎?我們要全部搬來實施?
盲目崇拜,迷信權威,這真像到底是“不明覺厲”還是“皇帝的新衣”,我覺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和判斷。
當然,如果這些百科中的概念是錯誤的話,我愿意為自己上述的觀點道歉。
我想說的是,我們一直學習或模仿別人,做到極致也不過是場終極的模仿秀,我們只是效顰的東施而已,永遠成不了西施。
我們有自己的葡萄種植基地,我們有國際先進的各類生產設備,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撲下身子一步一個腳印去搞我們自己的科研,逐步確立我們自己的葡萄園標準,研究我們的獨有釀酒技術,創造出屬于我們中國酒莊人的自信呢?
建立自己的科學支撐體系,這是我要分享的第二個思考。
還有多個點的思考,篇幅有限,放到下篇再和大家分享。
未完待續。
編輯:趙鑫
免責聲明:本文作者:“華夏酒報”,版權歸作者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分享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貴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ynwo@foxmail.com,我們將在24小時內對侵權內容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