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商飛公司浦東總裝基地的草坪上,停放著一架“運十”原型機。掉漆的內飾、老舊的座椅,都記錄了中國民機人航空報國的艱辛歷史。不遠處的銀色流線型雕塑上,刻著“永不放棄”4個大字。原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吳興世說,“這是支撐幾代民機人的精神支柱”。從1970年“運十”立項確定,到2017年C919成功首飛,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歷時47年。吳興世便是這一歷程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1972年,吳興世加入“運十”項目,與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一樣,為了實現國產大飛機的夢想相聚在上海,組成了中國大型民用飛機產業的“國家隊”。沒有桌椅,工作場所是長條餐臺,最先進的設計工具是多人合用的幾臺手搖計算機,研究條件極為艱苦。1980年,在團隊通力合作下,“運十”首飛成功,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以公認的十大關鍵技術為代表的“零”的突破,為后續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2015年11月29日,ARJ21飛機106架機從上海大場機場騰空而起。當時,作為首任總設計師的吳興世難掩激動,“13年,5000個日日夜夜,它的立項、首飛、試飛、取證、交付,太多的時刻值得回憶”。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取得歷史性突破。而他又是這一輝煌時刻的見證者。
“從‘運十’、ARJ21到C919,我見證了我國大型民用飛機產業的3次騰飛”,如今74歲的吳興世依然忙碌在研發、制造的一線。“我對新一代航空人既充滿羨慕,又寄予厚望,更滿懷信心。”在他看來,航空人無論老、中、青,入行時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熱血青年,航空事業是讓青春大放異彩的舞臺。“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是他們每一個人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