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工成本、量產等問題使許多傳統的中藥炮制工藝發生變化,甚至被丟棄。藥師柳子俊、柳惠武父子用77年的堅守,令古老工藝得以傳承,成為弘揚傳統中醫最好的方式。
1941年,柳子俊在他人的推薦下進入赫赫有名的老藥店廣升遠,17歲的他從學徒工做起,開啟了自己和中藥近80年的不解之緣。之后的幾年里,柳子俊白天在柜臺上不停地包裝藥材,晚飯后學著制作藥丸,幾乎大半天的時間都在藥房度過,待到出徒時,他已經能熟練制作出直徑不過3毫米的藥丸。“本領都是練出來的,功夫都是熬出來的,技術都是從勞動中得來的。”從包藥、制藥丸到炒藥,再到秘方產品龜齡集、定坤丹等中藥炮制工序和技術,直至核心工藝——銀鍋爐鼎升煉技藝,柳子俊用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將其一一習得,成為這門中藥炮制工藝的傳承人。
在父親的影響下,兒子柳惠武也對做藥充滿癡迷,14歲便到父親所在的藥廠做臨時工,一本《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很早就能倒背如流。一款上好的龜齡集,所需藥材就有28味,還要經歷燒炭法等400多道工序。僅一味輔料醋膏,就需要長達3年的冰撈日曬。從臨時工一路走來,柳惠武在學習和掌握技藝上頗費心思,在父親和師傅們的炮制基礎上,他更加系統地保護和完善古法炮制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
“做事要用心,炮制中藥要精心,認真做好一件事,一輩子都不夠用”。柳氏父子堅守著傳統古法炮制,使中藥的療效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堅守著傳承百代的古法,也堅守著“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