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美食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這頓飯該喝點什么",比如我們約朋友吃飯,總會以"炒倆菜,一起喝點"作為邀約,仿佛不用前面這"倆菜"做鋪墊,后面這瓶酒就舍不得拿出來喝。這其實并不是飲酒者的矯情,而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國情——餐與酒永遠不會分家。
有酒有菜才是“國情”
若以人情世故的眼光來看待餐與酒的搭配,有的算是珠聯璧合,有的則是相見恨晚,有的搭配雖然不很常見,但在特定的情境下,也能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這些不同的組合,西方人稱之為"命運",而中國人則更愿意稱之為"緣分"。
在飲食圈,花生米配白酒可能是最實惠也是最經典的組合了,而紅燒肉配紅酒則讓人感受到中西合璧的驚喜。但大多時候,給人們帶來幸福感的,遠遠不是餐和酒本身,而是餐與酒背后的人和事。
前些年一位老友來訪。因為多年未見,話自然就多了些,聊到半夜突然有了想"喝點"的感覺。此時餐館已經打烊,下館子已經不太現實,就到廚房隨便找點吃的來下酒。找來找去,找到一小塊豬頭肉,兩個咸鴨蛋還有一頭大蒜。酒是劉伶醉,還剩半瓶。
豬頭肉,下酒菜的扛把子
有酒有肉,便已足夠。豬頭肉切絲,用蒜末、小米辣拌在一起,再加入少許的鹽、白糖提鮮調味,再來1勺生抽,1勺香醋,拌勻后即可裝盤。咸鴨蛋是白洋淀特產,是上次另外一個朋友帶過來的,那時的白洋淀還不是雄安。鴨蛋處理起來就更簡單了,把殼敲碎,用刀一切兩半,同樣撒些蒜末、姜末即可。
菜不多,量也不夠大,酒只剩半瓶,但好在人也不多,就我們倆,也不至于顯得太寒酸。就是這么簡單的一頓酒,邊吃邊聊,卻已臻佳境。以至于多年以后,朋友對這酒、這肉還念念不忘,通電話就說,下次還要上次喝過的酒。
他說,那天的豬頭肉很香,肉肥厚,卻不膩,不像烤肉那般火燒火燎,也不像燉肉那樣湯汁飽滿,吃在嘴里很有嚼頭,鹵味的香已經深深地浸入到豬頭肉的脂肪和膠原蛋白中,滿口肉香卻并不擔心搶了酒的風頭。38度劉伶醉,度數雖然低了點,但香氣絲毫不減,入口絲滑,落口圓潤,閉口呼氣,酒香便彌漫整個口腔。仔細咂摸,酒中絲絲的甜味與鹵肉的咸香竟然渾然一體,酒香肉香相互纏繞,相互提升,不但化解了些許油膩,更增添了許多風味。
豬頭肉下酒最香
更絕的還是咸鴨蛋,因為咸鴨蛋向來是很多老酒鬼的最愛,香咸可口還下酒。白洋淀產的咸鴨蛋個頭大,且具有鮮、細、沙、松、油等特點,顏色細而油多,風味獨特。下酒的時候最適合用筷子挖著吃,用筷子一挑,便有黃油冒出,蛋黃分為一層一層的,近一層顏色就深一層,越往里越紅。
咸鴨蛋下酒,算不上體面,朋友說,"只要酒好,就齊了",畢竟汪曾琪在《端午的鴨蛋》里說也記錄過這樣"摳門"的下酒方法,"用一個咸鴨蛋,可以喝上三頓酒。"
咸鴨蛋,最摳門的下酒菜
看來這位老友還真是"吃貨"中的極品,不但會吃,還會品。
就這樣,在那個深夜,兩個老友,就著一小塊豬頭肉和兩個咸鴨蛋瓜分了半瓶酒,沒頭沒尾的聊了一夜。夜愈深,酒愈濃,情也愈加深切,當天蒙蒙亮的時候,杯盞將盡,而房間里,還彌漫著淡淡的酒香。
隨著大家越來越忙,后來就很少見面。逢年過節,我還是會寄一些保定的特產和當年喝過的酒給他。只是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在同樣一個安靜的夜晚,就著豬頭肉和咸鴨蛋,大家不緊不慢地喝上一整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