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ey,明天情人節我想要一個……”
“老公,后天就是咱們的結婚紀念日了……”
“爸,過幾天就是我生日了,上次看上的……”
“兒子,馬上我跟你爸就到金婚了……”
“老王,建軍家的孫子明天滿月酒……”
“爺爺,你不是答應我上初中要給我……”
20歲,他準備好一束鮮花和一支紅酒,打算陪他的初戀女友過一個情人節,在飯桌上送出女友心儀已久的項鏈。
30歲,他準備好機票,費盡周折請了3天假,打算陪他的老婆外出游玩,送一趟難忘的旅程。
40歲,他背著老婆,偷摸用自己的買酒錢,給兒子買了一臺許諾已久的PS4游戲機,作為兒子17歲的準成人禮。
50歲,他的父母年紀大了卻愛如往昔,在紀念日慶祝會之上,喝下美酒,給父母送上一對首飾。
55歲,他老婆告訴他,隔壁鄰居家的老王已經抱上孫子了,送上一個紅包,再對著兒子媳婦嘮叨兩句。
65歲,他已閑賦在家,在慶祝孫子小升初的家宴上,給即將上初中的孫子送了一個時下最新的手機。
…………
男人的一生有無數個角色需要扮演,有無數次付出需要竭盡全力,長此以往,被依賴、被索取、被要求逐漸成為男人的習慣,而盡力去實現一切,已成為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識;為了拿到這份名為“責任”的標識,在每一個身邊人期待被銘記的日子,他必須送出“禮物”來佐證自己的在意;可是,他所收獲的禮物卻寥寥無幾。
一個身為人父的男人,能有幾次機會收獲禮物?生日是一次,親朋好友會送出賀歲禮物;結婚紀念日是一次,送給老婆禮物的同時或許也能收獲一份;而唯獨父親節,這個專屬于他的節日,他要的或許只是子女安康幸福的那份期許。就是這個“大公無私”、“默默付出”一直不斷送出禮物的男人,才真正值得收到一份遲到多年的禮物。那些一生都在送禮的男人,從不言“我想要”,但并不意味“不期待”。
2019年“五糧液禮致父親節”,陪父親喝杯好酒,敘敘這些年,終于讀懂的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