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遼寧省錦州市凌川酒廠首先采用紙層色譜法,分析白酒中的酸酯成分,開啟了對白酒使用色譜分析技術的先例,運用這個技術分析出了白酒酒精以外2%的香味成分,雖然香味成分占比小,但數量和種類非常多,時至今日已經發現大約342種,可以量化的大約180種,這里面包括醇類,脂類,酸類,羰基化合物,縮醛類,芳香族化合物等等。
關于白酒的分析手段,一共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50到60年代的常規化學分析階段,在這個階段國家也提出過要改造傳統固態白酒,就是用代用原料,木薯,白薯,甜菜之類的,生產酒精,然后勾兌出售,但受制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勾兌出來的白酒口感賊差,主要是因為當時不了解白酒的香味成分,盲目的用酒精勾兌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這項技術就被擱置了,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到了60年代,白酒分析手段進入了第二個階段,色譜分析技術開始應用,這個技術可以把白酒中2%的微量成分量化,但不能做到全部,只能量化一半左右,但不同香型的骨架成分基本沒有問題。
隨著這項技術的普及,白酒勾兌開始大行其道,在此之前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勾兌技術,當時人們只是意識到用酒勾酒,可以拯救一批壞掉的酒,而且當時也沒有穩定質量和產品風格一說,在50年代能裝瓶出售的白酒,都是有頭有臉的酒廠,大部分都還過著賣散酒的日子,色譜分析的應用,改善了這一局面,讓很多酒廠,生產的白酒有等級差異,而且還可以穩定白酒風格和口味,但這項技術在最初并沒有普及開來,主要還是成本高,最早應用氣象色譜儀的都是有錢的科研所,高等學校,其次就是幾次比較重要的試點期間有使用。
氣象色譜儀對白酒的分析,最早來自于1963年的凌川試點,當時用紙層色譜法分析了白酒的總酸,總脂,1964年輕工業部又組織了茅臺試點,汾酒試點,用紙層色譜法分析茅臺,汾酒的總酸,總脂和芳香族化合物,到了70年代,內蒙輕工科學研究所,成功研究了適合白酒的氣象色譜分析法,然后在洋河酒廠舉辦了三期全國性的技術培訓班,前后用了4年時間,各個省市都跟著積極學習推廣,才把這個分析方法傳播開來,培養了很多技術人才。
時至今日這個技術已經普遍得到了應用,成為了檢測產品質量的必須手段,也就是說從1983年開始,白酒勾兌分析才逐漸成型,在此之前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勾兌技術,因為洋河酒廠補習班是1979年到1983年開辦的,這項技術的普及,也推動了液態法白酒的發展,因為可以量化微量物質的多少,我們只需要把一款白酒的骨架成分分析出來,就可以人為的模仿一款白酒,比如濃香型白酒的主體香型是己酸乙酯,己酸乙酯占到濃香型白酒的1%,乙酸乙酯占到0.5%,我們只需要生產酒精,然后按照比例勾兌,就可以生產出濃香型白酒。
在這種技術的推動下,90年代也迎來了液態法白酒的巔峰,時至今日它還占據著國內60%以上的市場份額,另一個對立面的固態白酒,也是在這項技術的推動下迎來了酒體設計,這是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酒體還可以設計?
關于液態白酒和酒體設計的更多內容。
持續關注大柚子的白酒江湖。
我們下期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