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酒委員比考大學還難得多。”
文|云酒團隊
“初心如磐、引領未來”,這是來自名酒的聲音,也是名酒的行動。從1952年到2022年,名酒已經走過了70年的歷史。
70年的流轉時光里,寫滿了風雨兼程、歲月芳華,寫滿了一腔赤誠、孜孜以求。掀開歷史的書本,回顧那些被歲月掩蓋的名酒往事,可以從中讀出最樸實的初心,也可以領略最動人的篇章。
在8月30日舉辦的“名酒70年 一起向未來”——中國名酒品牌70周年系列活動發布暨啟動儀式上,白酒泰斗季克良、高景炎,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劉員,北京糖業煙酒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張德春,著名釀酒專家、新中國第一位國家級女評酒委員、第一至第四屆全國評酒會評酒委員王秋芳之女蘇原,分享了他們記憶中的名酒故事。
▲季克良
季老“趕考”
親身經歷了第三屆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并當選第四屆、第五屆全國評酒會評酒委員的季克良,妙趣橫生地講述了他“被考了”兩次的經歷。
回想起選拔評酒委員的考試,季克良表示,“考評酒委員比考大學還難得多。”
1984年的全國評酒會,選拔評酒委員的通知早早便下發了,但輾轉至季克良時,已經是4月13日,而他在聽到通知后的第一反應很是激烈,“不去,考不起”。
當時的季克良已經是茅臺廠長、工程師,而且還專業對口,仿若三個光環在頭上,但他怎么都不愿意去考試。在茅臺領導“一定要去”的指示下,他才帶著“很難受”的心情出發了。
4月16日,從茅臺到貴陽,再輾轉上海到南京。路上,遇到了遼寧某酒廠的一位同行,季克良與之聊天時提到,“是否知道玫瑰香是什么樣子”,那位同行所用香皂正是玫瑰香,于是他就感受了一下。
沒想到,考試時的第一道題就是玫瑰香。
原以為會趁熱打鐵,結果后面的第一道理論題便將其卡住了,“當時弄了一身大汗”,季克良說道,幸好最后還是在再三思考中想出了答案。
回憶是美好的,季克良表示,評酒會對白酒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蘇原
蘇原:我的母親王秋芳
8月30日,恰逢“新中國第一代釀酒人”王秋芳的96歲誕辰,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她的女兒蘇原與大家分享了母親的酒業人生。
作為第一屆全國評酒會的評酒成員,王秋芳蟬聯了第二、三、四屆全國評酒會評委,與名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蘇原的記憶中,經常有人來到家中請母親品酒,而母親在談及酒時的愉悅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她覺得,母親既是酒文化、酒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只要談到酒,總是心潮澎湃,因為酒已經融入到了她的血脈之中。
▲劉員
劉員:80年代
名酒是如何供銷的
1983年進入商業部酒處工作的劉員,講述了當時名酒供銷的運轉方式。
彼時,對于全國名酒計劃的分配,每年都要開一次全國規模集會行動會,名酒廠、其他生產企業以及各省市的糖酒公司都會前來參會。會上,與會各方按照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與生產企業簽訂供酒協議,然后會選擇一些重點的零售店,投放一部分名酒,專門面向老百姓。
1988年名酒價格放開之后,酒類市場便快速地進入了市場化的階段。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亂象,比如假酒泛濫等情況,雖然目前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
“要讓我們的消費者,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買到真酒。”劉員說道。為了確保消費者能夠喝到“放心酒”,“放心”喝酒,中國酒類流通協會近年來一直指引流通企業進行行業自律,樹立誠信經營商家標桿,大力宣傳誠信經營的企業,開展了“放心酒工程”活動。
▲張德春
張德春:從遵義到仁懷
要過13道“90度的彎”
作為名酒“銷售員”的張德春,在酒類銷售戰線上奮斗了四十多年。在當年交通條件普遍困難的年代,從北京到名酒廠的路途極為艱辛。
那時,他每年要去兩次酒廠,去川貴時會有兩條路線。春天,會從舉辦全國糖酒會的成都出發,造訪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沱牌、全興,然后再到習水、茅臺、遵義;秋天則是倒著再輪一圈。
從遵義出發到仁懷,要經過13個九十度的彎,有時候在半路上遇到拉竹子的,車過不去就只能等著。瀘州到郎酒的路也很坎坷,一天都到不了目的地,有一次遇到壞了的牛車,也是過不去。
回想過去,往事歷歷在目。今天,名酒再出發,張德春引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以抒情懷。同時,他也提出了特別樸實的期望,“名酒能夠繼續壯大發展,如此經銷商才能掙到錢。”
▲高景炎
高景炎:關于名酒的三句話
做總結發言時,高景炎說了三句話。
第一句,名酒的引領促進了中國白酒的發展。四大名酒的評出,是我們珍貴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如今,白酒所取得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而這是要感謝名酒廠的引領。
第二句,“名酒七十年,一起向未來”這場啟動儀式的舉辦,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四大名酒聚會、交流經驗體會、促進白酒發展、前途大有作為。”
第三句,中國白酒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中向好,高質量發展,弘揚民族精神。
“中國白酒明天一定更加美好,讓我們大家一起向未來。”高景炎擲地有聲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