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酒走上中國餐桌,有了替代品的高端白酒,還敢“漲聲不斷”嗎?
文 | 云酒團隊
消費升級,似乎成了白酒漲價的萬能解釋。
然而,悄然擺上消費者餐桌的洋酒會告訴你,消費升級是循序漸進的事情。即使消費升級再快,高端白酒這般集中爆發式漲價,消費者也可能有些跟不上節奏。
況且,消費升級不是收入提升之后購買更高價的產品,而是花同樣的錢買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在5月24日舉行的“中國酒業商業領袖50人論壇”第三屆峰會上,百川名品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光慶對此給了出他的思考與回答。
“拔苗助長”式漲價不可取
“酒水價格是供需關系決定的,是消費者決定的,現在這樣靠成本推動,消費者是被動接受。”作為酒類流通企業中的龍頭之一,賈光慶直言不諱,他并不主張各酒企削尖了腦袋爭相漲價。
在賈光慶看來,企業生產產品是以消費者的接受度為衡量標準,因生產成本上漲而漲價無可厚非,但在生產成本并未大幅上漲的情況下,酒企一味漲價,這對行業來說不是件好事。“如果市場價格達到一定高度,價格適當往上提可行,現在人為拔苗助長并不合適,茅臺就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長期與終端和消費者直接接觸,賈光慶也擅于洞察一線市場。
對于終端來說,對待漲價只需要一個適應市場的過程。而消費者作為漲價潮的最終“目的地”,他們是否接受才是核心問題,這與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以及消費能力直接掛鉤。
消費者對白酒價格的判斷,來自于對白酒價值的認知。當下,行業信息越來越透明,消費者也越來越理性。雖然對高檔酒的追求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但“喝好酒”不再等同于“喝名酒”。此時,不合理的漲價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洋酒走上中國餐桌,高端白酒有了替代品?
一直以來,中國人的餐桌從來不曾缺少白酒的身影。然而,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城市卻正在悄然改變,這也給白酒從業者提了一個醒:當白酒始終難以撼動洋酒在國外的地位時,洋酒已登上了中國人的餐桌,成為部分高檔白酒的替代品。
數據顯示,英國的威士忌全球市場占有率為世界第一,高達30%;法國的白蘭地以12%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季軍伏特加也占據4%的全球市場份額。而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貿易中占有率尚不足1%。
2019年一季度,在中國酒類進口數量同比下降59.63%,金額同比下降25.38%的情況下,烈酒進口量持續增長至2116萬升,同比增長19.79%。
一直以來,洋酒都被視為高檔白酒的潛在競爭對手。目睹本輪白酒漲價潮,賈光慶看到了洋酒搶占中國白酒市場的契機。
“消費者的消費成本不斷提高,目前單次餐飲消費中白酒與菜品的消費金額比例在不斷提高。在北上廣深等洋酒消費比較成熟的一線城市,部分公司已經開始用洋酒替代白酒進行招待,降低招待成本。”
賈光慶分析到,洋酒具有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其價格對比中國白酒來說性價比更高。不管是威士忌還是白蘭地,作為烈性酒,其都能適應中國的餐飲市場,因此白酒一味喊漲的話,未來的結果就是被替代。
目前,60后、70后消費者是白酒消費的主力,而85后、90后的白酒飲用量較小,并且很多年輕人偏好洋酒。當白酒消費主力在兩代人之間完成過渡,中國白酒未來的命運將會面臨巨大挑戰也未可知。
生存空間受擠壓,中小酒企出路在“品質”
當下,頭部企業競爭優勢愈發明顯,引領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行業領袖企業即將進入千億門檻,行業前三名已經進入200億門檻,行業前十名已經進入100億門檻,馬太效應愈發明顯。
這對頭部企業來說是利好消息,對二線酒企來說也是進行區域擴張和產品結構提升的大好契機。然而這一切,對中小酒企來說,并非充滿善意。
目前白酒市場價格調整,主要集中在一二線知名酒企,包擴高端與次高端白酒。知名酒企借助品牌優勢不斷擠壓中小酒企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對于中小酒企來說,品牌知名度沒跟上,導致不敢提價,同時原料成本、人工成本的上漲,又帶來雙重壓力。
對此,賈光慶也提到,中小酒企需要以生存危機的心態來看待企業的創新問題。以往做好一個縣,一個地級市的根據地就能生存無憂可能會成為歷史,面對白酒飲用量逐年小幅下滑,飲用價格逐年大幅提升的大趨勢,未來更多的中小型酒企的生存都需要在更高的價位上與一二線知名酒企進行同價位競爭,過往價格錯位競爭的生存空間將受到擠壓。
一二線酒企有全國市場,中小酒企也自有其“小半徑”市場。但前提是,“中小企業有絕對的屬于自己的特色,專注品質。”與一二線酒企相比,中小酒企品牌競爭優勢大部分都有待提升,小而美的企業一定具有差異化的產品工藝、產品質量,以及清晰的價值定位。
高端名酒集體漲價,中小企業必須緊守品質這條唯一后路,找到自己的定位,搶占“小半徑”市場內的制高點。
名酒普漲,真的給洋酒留下“可乘之機”了嗎?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