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茅臺稱“國酒”,汾酒直言不服!網友:別低調,拿出你的底氣來!
前段時間,在網上很流行“國民”二字,比如“國民女兒”、“國民老公”等等。
在我看來,早就不是新鮮事兒,而且我認為很大可能是借鑒了茅臺的“國酒”,表達的是一種認可,或者向往。
只是,我們別看茅臺稱“國酒”好像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但其實當時也受到不少阻礙,比如汾酒就是最大的對手。
迄今為止,汾酒都揚言不服!
那么,為何汾酒當不了“國酒”?原因好無奈。
有意思的是,網友們也在一旁鼓勵汾酒別低調,拿出你的底氣來!
看樣子,茅臺的“國酒”稱號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的。
茅臺堅持17年9次落敗而歸……
早期由于規則不夠完善,導致茅臺自稱“國酒”都無酒能干涉,久而久之,“國酒茅臺”深入人心。
但是從規則完善后,茅臺的“國酒”稱號在業界不被認可。
茅臺酒為了穩固地位,開始申請“國酒”稱號,但一旁的汾酒怎能袖手旁觀,心想著若是茅臺的“國酒”塵埃落定,那后面更沒自己什么事了。
所以才一度干預,甚至連瀘州老窖、杜康酒都加入反抗的隊伍。
茅臺不屈不撓,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請,在17年之間總共申請了9次,每一次都是落敗而歸,至今都沒能成為業界公認的“國酒”。
茅臺方原本以為是“煮熟的鴨子”,但沒想到什么也沒撈著,心里肯定是不服氣的,于是將氣都撒在了汾酒等反對派身上。
茅臺不能成為“國酒”,是自己的問題
即便沒有汾酒等白酒的阻礙,茅臺也照樣申請不通過,因為它太貴了。
我們所說的“國酒”,肯定是一款全民都喝得起,在全國都很親民的酒,并且在全國的認可度和知名度都很高,顯然茅臺酒與“親民”已經背道而馳,畢竟只有少數有錢人喝得起。
于是,茅臺因“國酒”也招來不少輿論,壓力接踵而至,致使茅臺方不得不放棄“國酒”的稱號。
“國酒”--汾酒當之無愧?
在新中國剛成立之初,汾酒確實充當了國宴用酒的角色。
在我看來,汾酒成為“國宴用酒”,背后有三大原因。
原因一:建國初期,釀的酒不多。
原因二:山西距離北京較近,方便調配。
原因三:汾酒歷史悠久,當時在全國已小有名氣,能hold住大場面。
依靠登上國宴的汾酒,不久便在全國聲名鵲起,隨后在第一屆白酒評選會上成功入選“四大名酒”之一,與貴州茅臺、瀘州老窖和西鳳酒并列。
汾酒可以說是要歷史有歷史,要文化底蘊有文化底蘊,要知名度有知名度,若是一直走正軌,毫無疑問是“國酒”。
于是,網友喊話:別低調,拿出你的底氣來!
曾經的汾酒確實底氣很足,但現在的它還不夠底氣擔任“國酒”,因為:
第一,輸在了價格上。
現在我們買酒的順序大概是:一看質量;二看價格;三看點評。
由于汾酒的系列酒太多,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選,在該情況下,自然會用價格分辨好壞,而汾酒走的是親民路線,被誤認為是劣質酒。
甚至有的人干脆放棄,另尋他酒。
第二,輸在了包裝上。
雖然我很厭惡現在的看臉時代,但不得不承認好看的“皮囊”確實能讓人賞心悅目。
可惜汾酒的包裝卻是一大敗筆,檔次與包裝不成正比。個人認為,若是將檔次劃得更細,并匹配上包裝,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第三,被假酒耽誤。
“一滴老鼠屎,打壞一鍋粥”,說的就是汾酒的“假酒事件”。
在九十年代,汾酒被揪出有假酒,而且結果很嚴重,至今都影響到汾酒的聲譽,不少人聞酒害怕,不敢涉足。
于是,盡管汾酒具備“國酒”的條件,但道阻且長。
曾經的“四大名酒”,汾酒敗下陣來,也不意味著西鳳酒和瀘州老窖就可以。
因為,鳳香型的西鳳酒是小眾香型酒,注定“用戶”有限,成不了大氣候。
瀘州老窖或許有機會,它旗下的國窖1573,歷史448元,比茅臺酒的歷史還長,而且是國家級保護文物。
而濃香酒又是消費者覆蓋面最廣的白酒,機會很大。
那么,在你看來,誰才能堪當“國酒”的大任呢?歡迎來評論區探討。
編輯人:橘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