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汾酒一路清香,一路向北,呼市準備好了嗎?
文 | 云酒團隊
氣候凜冽、地廣人稀內蒙古往往不是名酒企業布局的重點。但這個九月,北方以北,內蒙古將和名酒有個約會。
9月8日,“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呼和浩特站)將在大召無量寺大召廣場啟幕。
內蒙古的祝酒歌里唱“讓我們肝膽相照,共度春秋”。今年的北國之秋,內蒙古和汾酒又將如何共度?
北方以北
如果問中國哪個省份性格最像烈酒,小嫚的答案是內蒙古,沒有之一。
內蒙古高原夏季短暫、冬天漫長。進入9月,草原上氣溫驟降,專供旅游的接待點開始陸續撤離。聽聞過去有些年份,10月就會大雪封山,外面的人進不來,里面的人也出不去。
但草原人的生存智慧令人嘆為觀止,蒙古舞歡騰不止、馬頭琴出神入化,炒米奶茶手扒肉,從未聽聞馬背上的蒙族人斷糧挨餓。昔日成吉思汗祖孫三代開疆辟土,橫掃歐亞40多個國家,也從未聽聞因糧草不足而招致敗仗。
北方草原和凜冽氣候鍛造了堅毅的地域性格,不但誕生了驍勇善戰的“馬背上的民族”,也賦予了漢子和姑娘豪爽性情和獨特的生活方式。
正如很多人對內蒙古“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印象,那里的飲酒氛圍“渾然天成”。一些旅游景區現在仍會復原“飲下馬酒”的舊俗。此外,熱情的草原人講究“歌不停、酒不停”,聚會飲酒的場面熱鬧非凡,祝酒歌里也唱:“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載歌載舞慶佳節,今天喝個夠。”
“呼和是青青,浩特是座城”
“呼和是青青,浩特是座城”,一支蒙古族男團唱,“你若來到這里,人在畫中行,清晨看藍天,夜晚望星星。”
正如歌詞所言,1572年建城時,尚未得名的“呼和浩特”多由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當地蒙古族人民于是給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庫庫和屯”,又譯為“呼和浩特”,漢意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中心城區北倚大青山。抗戰時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是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也是晉綏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陜甘寧邊區的北方門戶、保衛延安的橋頭堡,是通過蒙古與前蘇聯乃至國際反法西斯陣線保持聯系的國際交通線。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呼和浩特現在也是中國北方沿邊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市域面積達到17224平方公里,與“行走的汾酒”上一站杭州旗鼓相當。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311.5萬人,而2018年預計接待游客卻將達到4376.7萬人次。
在呼市,占比達到80%的其實是漢族人,蒙古族人占17%,剩下3%是以回族為主的其他少數民族。多民族在那里和諧共生,也透析了特有的開放包容。
遇見汾酒,“呼和”是清香
中國白酒源于山西,根在汾酒,即便與草原民族同樣淵源已久。
昔日晉商走西口闖關東,名震天下。而晉商走西口的典型代表是喬家,有道是“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內蒙古包頭市的白酒,最早就是由山西喬家經營的老字號“復盛西”在包頭開設酒坊發展而成的。
隨著晉商的腳步,以汾酒為代表的山西的白酒釀造技藝實現了全國的傳播。
▲部分內蒙古出產以“汾”命名的白酒品牌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不少產地的名酒,酒名仍帶“汾”字,如“漢汾”、“湘汾”、“吉汾”、“海拉汾”、“北汾”等,有的干脆直接以“汾酒”命名,如“紅星汾酒”、“玉泉汾酒”、“冰城汾酒”、“荊江汾酒”等等,酒名不加一個“汾”字就顯不出這是好酒。
作為最干凈、最純正、最健康、最文化的“四最”白酒,汾酒今年的“行走模式”同樣感染著全國各地。從黃帝故里,到齊魯大地,再到江南水鄉,所到之處,一路清香。此時一路向北,呼市準備好了嗎?
行走的汾酒行至青城,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