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關注,了解更多酒文化、酒知識!有粉必回!
在中國,白酒不只是一種飲品,也是一種文化。
酒的文化淵源
酒為祭天通神之媒
中國的酒起初是用來祭天的,十分神圣。巫師在喝了酒之后更能感受那種天人合一的狀態,傳說中國的酒神是儀狄,而儀狄傳說是夏禹的一位祭司。這點在古代甲骨文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例如在《甲骨文編》中,“福”字有五十余種構型,這些構型有一個共通之處:從字形便能意會出雙手舉酒祭天的意義。說明古代“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就是“福”。
祭天
酒為禮之載體
祭天有了,祭禮就自然會產生。隨后就逐漸演化為酒禮。
酒作為禮的載體時,它催人入世奮進、享受生活,而當酒成了禮、儀的負面因素時,它實際上是人們在用一種極端但并非暴力的消極方式否定現實。不論酒是以積極還是消極的形式出現,它都蘊含了中國人某種獨特的人生意向,是中國人比較極端的一種生活態度。
酒的精神源頭是“道”
由于古代巫祭中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而這與古代道家的自然、逍遙等精神更為貼合。加上后來歷代文人的追求自由精神的衍化,因此,道家哲學逐漸發展成為了酒神精神的源頭。
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就是其精髓所在,莊子寧愿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古代士大夫們一直在追求這種精神。以劉伶為例,他的一篇《酒德頌》很是耐人尋味:“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俯觀萬物,不覺寒暑之切膚,不覺利欲之感情。”
酒傳承于詩詞歌賦
這種酒文化的精神發展到后面,完全融入文人的生活之中。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重九后二月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后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吳帶當風”的畫圣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后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圣”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
這些都是中國的酒“文化”。
醬香酒的歷史淵源
我國的酒文化精神根源是“道”,但酒或者說酒文化的傳承卻有了區分,從根本上來說主要就是兩支,一個是“晉”酒文化,一個是“楚”酒文化,晉酒演變以白酒為主,楚酒演變以米酒為主。
中國真正白酒盛行是在清朝,而汾酒可謂是中國白酒之祖。當初有句話,“學會釀汾酒,天下隨便走”,汾酒在清朝的時候,隨著晉商走遍天下,汾酒入川,形成了濃香酒,再入陜西,形成了鳳香酒,入黔,形成了醬香酒。
楚酒則傳承最長,從熊氏稱王八百年一直延續到現在。在《羋月傳》中見雛形,再后來曹操進獻《九醞酒法》,一直到今天。現在的各種米酒之根源都是楚酒。
不夸張的說,醬香酒可以算“楚”酒和“晉”酒的完美融合,“九蒸七取”就源于黃酒的“重釀”工藝,其源頭就是“楚”酒文化,再加上由山西鹽商帶去的三晉“汾酒”工藝,才形成獨有的醬香酒。既有古老的當地傳承,又融合了汾酒與黃酒的工藝,是真正博百家之長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