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壺口瀑布、三潭印月、黃山迎客松、桂林山水……這些似曾相識的景物不在別處,就在一張張人民幣的背面。而要將這些畫面從畫家的筆下轉移到紙幣上,則離不開鋼版雕刻這項關鍵工藝。它不僅要求雕刻師具備繪畫基礎和高超的刀工,還要有較強的藝術靈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我國僅有的十余位從事人民幣雕刻工作的工匠中,劉大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1978年,15歲的劉大東進入造幣廠學習鋼板雕刻,40年后,當年一起入廠的工人中堅持下來的只有他一人。1983年至1990年,他參加了第四套人民幣的刻版工作,所有的文字和國徽圖案均由他完成。此外,他還參與了第五套人民幣及新版港幣、澳幣的設計雕刻,就連我們最熟悉的身份證,其背面的長城圖案也是他的作品。
四十年專注雕刻,其后的艱辛可想而知。不同于繪畫,劉大東和同事們只能通過點和線去表現人物的精氣神,一個點的呈現甚至需要十幾刀才能完成,最細的線只有1微米,且線條不能交叉或重疊,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但正是這些嚴苛的工藝要求,造就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幅幅立體感強、層次分明、線條清晰的畫面。
如今,鋼版雕刻很多已經可以交由電腦完成。盡管劉大東是國內最早嘗試電腦雕刻軟件的人,但他依舊堅守著手工雕刻的工藝。“由先輩傳授下來的鋼版雕刻絕技,是民族的藝術遺產,是歷史的延展與印記,不能從我們手中斷檔”,他用刻刀勾勒出祖國的大好河山,也雕琢著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無悔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