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兩地,“只有一杯酒的距離”?
文 | 云酒團隊(ID:YJTT2016)
1997年,重慶直轄,川渝分而治之。
四川的經濟格局也由之前的“雙城記”,變為成都一枝獨秀。因為隨著重慶的離開,直接帶走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工業基礎。
以1997年為例,四川省GDP為3335.78億元(不含重慶、涪陵、萬州和黔江),而重慶為1509.75億元。四川近三分之一的GDP被分割出去,其中汽車工業幾乎全部被劃了出去,并失去了多個長江沿岸的航運港口。
當時有人形容四川的工業只剩下了“一臺電視(長虹)和六瓶酒(川酒六朵金花)”,雖然有些偏頗,卻也道出了當時四川工業的困境。
2019年,四川GDP突破4.6萬億,重慶市GDP總量2.36萬億,分別是1997年的14倍和16倍。從白酒產業看,23年后,以“六瓶酒”為代表的為川酒產業,成為了四川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數據顯示,2019年,四川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共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653億元,同比增長12.7%,占全國的47.2%;實現利潤448.8億元,同比增長31%,占全國的32%。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分別占全省工業營收、利潤的6.1%、15.5%,對全省工業貢獻率分別達7.6%、38.5%。
2020年1月3日,高層提出,將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三大增長極之后,中國西部正式啟動建設新增長極。
一年后,如同滿載貨物的“成渝號”中歐班列一樣,兩座城市和他們背后的兩個省份,正在迎來全新的互動格局。
2000多年的“雙城記”
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看中了重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重慶設置巴郡。由秦入漢以來,巴郡是四川盆地內與蜀郡(成都)齊名的大城市。
也就是說,重慶與成都,這兩座四川盆地中里唯二的大都市,早在兩千多年就開始上演“雙城記”。
關于“成都”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
公元前311年,張儀和郡守張若對成都進行了大規模修建。按秦都咸陽建制興筑了成都、郫城和臨邛三城的城垣。
重慶的簡稱為“渝”,因為唐代這里稱為渝州,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
▲重慶·洪崖洞
到了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迄今已800余年。
成都的浣花溪畔,是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來到成都,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他蓋起了一座茅屋,就在浣花溪畔。“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阿來曾說,尋朋友、飲美酒,就是杜甫在成都的生活。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四年多時間過去,55歲的杜甫離開成都的草堂來到重慶奉節,卻依舊沒有離開酒的陪伴。“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用阿來的話說,作為一個愛酒之人,生在四川、長在四川是“幸福”的。
離開四川的杜甫,坐船順岷江而下,到了“長江第一城”——五糧液的生產地宜賓(古稱戎州)。
從歷史看,也是從宋朝開始,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四川,被稱為西南經濟的重要堡壘。
宋代是四川的黃金時代,除了發達的絲織業之外,四川人為了便于商品流通,發明了最早的紙幣“交子”。酒、鹽、茶等產業日益興盛,成長為四川經濟的支柱,并一直延續至今。
水系成渝
不管是成都還是重慶,古往今來,關聯最多的是水。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成為中國最早的水尺。
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成都城。《華陽國志》記載,當地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而都江堰之外,橫貫四川的長江水道,更是巴蜀大地與中原銜接的紐帶。
據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此前統計,如今在成都城區,以橋命名的街道有四五十條,與水系有關的街名近百個。
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訪成都時,有過這樣的筆墨來描述他眼里的水墨成都,“有一大川,經此大城。川中多魚,川流甚深……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
▲重慶·朝天門
如果說長江的支流岷江是成都之源,那么重慶則與嘉陵江同生同長。
嘉陵江是長江上游支流,因流經陜西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在重慶朝天門港,長江和嘉陵江在這里交匯,每年5到9月汛期漲水時,就會出現一清一濁的“鴛鴦鍋”自然景觀。在徐悲鴻所繪制的《巴人汲水圖》中,有往來于江邊挑水的重慶人,而他們挑水的地方,就是嘉陵江。
▲成都·九眼橋
成都有名的九眼橋,始建于明朝,這里也曾經是成都對外交通的一個重要的水碼頭和渡口,歷史上,很多才子沿著長江造訪成都,都是在九眼橋上岸。
岷江和沱江流域的船只駛入長江后,順流而下到了重慶。如果從水運時代的城市影響力來看,重慶比成都更有優勢。
從當時四川境內的水系全景來看,全川主要河流就是以重慶為頂點的扇形展開的——川東和川北的重要城市,可以經嘉陵江、涪江、渠江直接進入重慶;川西、川南的所有城市,則可以在瀘州和宜賓兩城中轉,走長江進入重慶。
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自宜賓、瀘州到重慶,由長江連為一體,水系相通。而發達的水系構建了順暢的交通運輸體系,也讓川酒由此名揚四海。
直到1952年,成渝鐵路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干線鐵路,將成都和重慶連接在了一起,從此,以水運為主的成渝逐漸開始并入國家鐵路線路,開始了新的運輸時代。
從漢代司馬相如,到唐代李白杜甫,再到宋代蘇軾陸游,這些與四川有聯系的名人雅士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酒,這其實也與四川的大山大水、大江大河有關。
釀酒的故鄉
有水,自然少不了酒。
世界上最適合釀酒的維度上,四川有四個產區,成都(邛崍)便是其中之一。
唐宋時期,四川的酒在質量、數量上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川酒還作為唐朝宮廷貢酒名揚天下。在經濟發達的成都、瀘州,酒業成為了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
尤其在宋代,朝廷對酒實行榷禁(朝廷壟斷專賣)制度,使四川酒稅激增,讓四川的釀酒業迅速發展。
到過成都,喜歡酒的朋友一定去水井坊街走一走。隱藏在成都繁華都市里的水井坊博物館就在這里,并躋身成都的文化地標。九眼橋旁、錦江河畔、博物館中穿越元、明、清三代的川酒老燒坊,至今還在源源不斷地向外流淌出甘冽醇香的優質白酒,其傳統工藝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成都·水井坊博物館
據悉,成都產區曾經是全國最大的原酒生產基地,擁有白酒窖池5萬余口,白酒生產能力50萬千升,儲酒能力120萬千升,除了水井坊這朵金花,還有金六福、文君、全興、古川、環球佳釀、金盆地、巴蜀液等一批實力較強的酒企。
重慶也是重要的白酒產地,是中國小曲清香型白酒的發源地之一,有中國“小曲白酒之鄉”的美譽。曾經,重慶的小曲白酒引領了整個白酒產業的發展,猶如現在的川酒一樣,產量在全國占據半壁江山。
據《四川省糖酒志·征求意見稿》記載,1938年全川29個稅務所(分所)統計,當年川酒產量約1.53億斤,這期間,川渝兩地市場上的白酒,主體依然是小曲高粱酒(燒酒)。當時的川渝,一共有六個白酒核心產區,其總產量超過8000萬斤,占全川總產量55%以上。其中,重慶-江津產區白酒產量達到2500萬斤。
此后隨著大曲酒的大規模生產,“重慶制造”的清香酒逐步淡出歷史舞臺,很多人已經在白酒產區里記不得還有重慶的影子。
▲重慶·白沙鎮
直到2011年,江小白出現。
在重慶江津白沙鎮,與驢溪酒廠距離不超300米,便是江小白酒業主打“單純釀造法”的生產基地江記酒莊。據了解,江記酒莊、驢溪酒廠,再加上重糧酒業,原酒總產能已接近5萬千升。
成都從歷史里走出了水井坊,重慶的現代感萌生了江小白,成渝雙城記的故事里,也有了醇香清雅的記憶。
雙城經濟圈
每天早上8點50分,G2883都會準時從成都東站出發,一個小時后,抵達重慶西站。高鐵開通之前,相隔300公里的兩座城市,最短通達時間也需要4個小時。
2020年1月3日,高層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次被提及,要求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唱好“雙城記”。
鐵路帶來的不僅僅是雙城內聯,也開啟了成渝的國際化共振。
2011年,從重慶出發的中歐班列,經西安、蘭州過邊境口岸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的杜伊斯堡,全長11179公里,沿途經過6個國家。
從成都始發的“蓉歐快鐵”也在兩年后開行,今天的青白江區集裝箱中心站,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而由成渝開啟的“通歐”班列也開始蔓延全國,成渝雙城在這一點依舊默契十足。
鐵路之外,成渝雙城還有很多共性,據《2019中國大陸城市逛吃指數榜單》顯示,2019中國大陸城市逛吃指數排名重慶第一,成都第四。
據《抖音城市大數據報告》顯示,抖音上的城市形象相關視頻已達798萬條,其中成都、重慶、西安被列為最“抖”城市TOP3。
會吃、愛耍之外,成渝還有一個相似的新興標簽——白酒產區。
以成都所屬的邛崍、崇州、大邑、蒲江為核心的川西白酒旅游帶已初步形成,以白酒產業與旅游產業為主的“雙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逐漸成熟。成都市已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中國白酒酒莊集群”,結合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重大工程,規劃建設酒旅融合特色小鎮,發展特色酒莊,形成一批“白酒+生態旅游”的精品路線。
重慶也計劃引資50億元打造詩酒文化小鎮,并投資50億元打造交易額達400億元的中國(重慶)國際“放心酒”酒業創新經濟總部和酒類倉儲物流產業市場集群,創立一個世界唯一、永不閉幕的國際糖酒食品交易會會展品牌,形成西部地區進口酒類食品價格形成中心。
“我覺得我最希望的是成渝兩地,只有一杯酒的距離”,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梁平說。
你怎么看酒在成渝“雙城記”中扮演的角色?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