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像
衛青(?-公元前106年),西漢名將,官至大司馬大將軍,他是漢軍打擊匈奴的主帥,為漢朝的開疆拓土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并不驕橫,而是恪守為臣為將之道,是一位近乎于完美的將軍。
文\高遠
讀《史記》里《衛將軍驃騎列傳》關于大將軍衛青部分的時候,筆者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武俠小說大師古龍先生筆下的一個人物——荊無命——這么做比較當然不是要冒犯衛青將軍,而是說他們在各自作者的筆下,形象有一點相似。荊無命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劍客,又是天下最大幫派金錢幫幫主上官金虹所訓練的一個殺手,他是一個沉默的人,更多的時候,就像是上官金虹的一個影子,他走在上官金虹的后面,甚至連步伐都和上官金虹保持著一種奇妙的合拍,看起來就像是一個人在走路。而太史公筆下的衛青將軍,同樣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稱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衛青為人和善,懂得退讓,以寬和柔順取悅漢武帝,但天下人卻沒有夸獎他的。太史公的文筆的確厲害,短短一句話里,含義豐富,聽起來既像是夸又像是貶,但核心的意思還是說衛青只知道看漢武帝的眼色行事,聯系到他在《佞幸列傳》里把衛青和霍去病當作是佞幸之臣,是靠裙帶關系上位,然后才建功立業的,那意思就更加明白了。事實上,太史公的確對衛青、霍去病不太感冒,所以,他把西漢武帝時期兩位功勛最為卓著的將軍合在了一起寫傳,且只是羅列事實和數字,幾無動情之處,而對他欣賞同情的李廣將軍,則單獨列傳,且寫得情深意切。究其原因,在于司馬遷是一名個人主義者,崇尚個性,反對一切形式的集體主義,他對具有個人英雄色彩的人物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比如李廣,比如游俠朱家、郭解等,相反,漢武帝是國家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象征,衛青和霍去病則是漢武帝國家主義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所以,無論他們做的事情是錯是對,司馬遷都對他們不感冒。
司馬遷畢竟是司馬遷,他雖然出于立場的不同,不滿衛、霍,但他的描寫卻是基本客觀的,細細琢磨,反倒可以看到一個更為真實的衛青:他寬厚豁達、鋒芒內斂、長于外戰、倦于內斗,同時充滿智慧、深諳人臣之道,這是一位在武功、人格上近乎于完美的將軍!
衛青出生年月不詳,總之比漢武帝年紀要小,比霍去病大,他出身低微,是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家一位名叫鄭季的小吏和一位姓衛的奴婢(史書上稱為“衛媼”)的私生子,小時候父親把他帶到家里,但并不待見他,而是讓他去放羊,鄭家的兄弟姐妹也把他當作奴仆看待,所以后來他干脆隨母改姓衛,長大后,他做了平陽公主家的一名騎兵,出入跟隨平陽公主。衛媼,這位在歷史只留下姓沒留下名的母親確實不凡,她生育的一群兒女日后大都很顯赫,她先與不知名的衛姓男子私通,生有三女一子,大女兒衛君儒,嫁給了國家管理馬政的最高官員、九卿之一、太仆公孫賀;二女兒衛少兒,先與霍仲孺私通生下了霍去病,后來又與漢代開國名相陳平的曾孫陳掌私通并最終嫁給了陳掌;三女兒衛子夫,進了皇宮,受到漢武帝的寵愛,最后做了皇后,衛青受到漢武帝的賞識提拔,最初的確和這位三姐有關,這一點司馬遷倒是沒有說錯;長子衛長君,后來官職為侍中。衛媼與鄭季私通生了衛青之后,后來還生了兩個兒子衛步和衛廣,不過筆者沒有看到他們太多的事跡記載。
衛青小時候似乎沒有什么大的理想,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有一個犯人給他相面,說他將來能封侯,衛青一聽笑了,說:我只不過是人奴之子,能不被打罵就心滿意足了,還談什么封不封侯呢,表現出對命運逆來順受的態度。
衛青隨姐姐進了皇宮后,當時的皇后是陳阿嬌,她看到漢武帝寵愛衛子夫,非常嫉妒,但一時半會又不敢拿衛子夫怎么辦,于是她把衛青當作出氣筒,找了個借口把衛青抓了起來,準備處死。衛青有一位名叫公孫敖的好朋友,冒死把他救了出來。漢武帝知道這件事情后,召見了衛青,給他封了太中大夫的官職,后來又封他為車騎將軍,讓他帶兵去打匈奴。
這簡直活脫脫就是一出“從奴隸到將軍”的好戲,不過中間的是非曲折今天我們已經看不清楚了,這就給了文學家和其他好事者發揮的空間,有人從司馬遷閃爍其詞的只言片語里,甚至猜測漢武帝和衛青,以及后來的霍去病有斷袖關系,這當然很無聊。在我看來,漢武帝之所以提拔衛青,最初固然有討好衛子夫的意思在里面,但更多的還是在近距離觀察之中,他看到了衛青的才能,而衛青在漢武帝的親自教導之下,形成了和漢武帝一致的價值理念,打擊匈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漢武帝必須把這樣的重擔交給能忠實執行自己理念的人,這才是他放心任用衛青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129年,衛青被封為車騎將軍的第二年,他與輕車將軍公孫賀、騎將軍公孫敖、驍騎將軍李廣各率一萬兵馬,出擊匈奴,拉開了漢匈戰爭的序幕。這一戰的結果,公孫敖損失七千人,李廣被俘,后逃脫,公孫賀無功無過。李廣和公孫敖被判死刑,后交贖金得以免死,貶為平民,公孫賀沒有得封。唯有衛青,他帶兵打到了龍城——匈奴祭天祭祖的圣地,斬敵700余人,關于龍城所在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境,一說是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唐代詩人王昌齡有詩《出塞》贊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有意思的是,這首詩所贊美的對象,卻別后人解釋成了李廣,真是天大的誤會。李廣將軍可從來沒有到過龍城啊,更何況衛青的墓冢形制即為陰山(《漢書》記載為“廬山”,此廬山非今天江西省境內的廬山,就是陰山),這是漢武帝為表彰他打到了陰山之功而特意為之的。總之,整首詩所透露的信息,和李廣一點關系都沒有,倒是處處說的是衛青。誤會的原因一是在于“飛將”一詞,李廣有“飛將軍”之稱,是匈奴人起的一個外號,在當時并不是一個正面的稱呼,而是譏諷說李廣逃跑時像飛一樣,追都追不上;二是后世文人同情李廣,所以才把王昌齡所贊美的對象安在了李廣身上。
衛青初戰告捷,漢武帝封他為“關內侯”。這一戰雖然斬獲不多,但戰略意義重大,直搗龍城,打破了匈奴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漢王朝的信心,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衛青成為出擊匈奴的主將。
自直搗龍城之戰后,衛青出戰匈奴的戰役如下:
1、公元前128年,匈奴進攻遼西郡,圍困漁陽,衛青帶兵出雁門,李息帶兵出代郡進行反擊,殲敵數千人。
2、公元前127年,衛青帶兵奪取河套地區,俘虜數千人,牛羊數百萬。此戰戰略意義重大,戰后,漢王朝在河套地區設立朔方郡,解除了匈奴對首都長安的威脅。衛青因功封長平侯。
3、公元前124年,在鞏固了對河套地區的統治之后,衛青帶兵出塞擊匈奴,匈奴右賢王輕視漢軍,以為漢軍不可能進行長途奔襲,竟然喝醉了酒,后聞漢軍至,率幾百騎逃走。此戰歷史上稱之為高闕之戰,消滅了右賢王主力,俘敵一萬五千多人,漢武帝派使者至衛青軍營,拜衛青為大將軍,他的三個兒子亦封侯,衛青上書推辭封子,漢武帝堅持封之,同時也封賞了衛青手下眾將。
4、公元前123年,衛青兩次帶兵出定襄越陰山出擊匈奴,共殲敵一萬九千多人。此戰霍去病隨衛青出征,率八百輕騎,斬首兩千余級,其中包括匈奴相國等重要人物,被封為冠軍侯。張騫也隨衛青出征,負責地理向導方面的工作,加之以前出使西域有功,被封為博望侯。此戰漢軍也有損失,前將軍趙信投降匈奴,右將軍蘇建全軍覆沒,只剩自己脫身逃出,理應問斬,后被貶為平民。
5、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兵馬出兵漠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戰。此戰戰果輝煌,匈奴遠遁漠北,漢匈雙方維持了十八年的和平,直到公元前100年,雙方戰端再起,而此時,霍去病已英年早逝,衛青也在寂寥中病死。
不過此戰亦有爭議之處,一是衛青和李廣的一樁公案,李廣在此戰過后自殺,人們多認為是衛青逼死了李廣,事實真相如何,本刊本期的李廣專文會做專門討論,本文不做講述;二是衛青和霍去病誰更被漢武帝倚重?下面筆者將從此戰講起,做出詳細分析。
關于漠北之戰,目前主流敘述如下:
漢武帝顯然更倚重霍去病,衛、霍二人雖然所帶兵馬相等,但漢武帝卻讓霍去病先挑選兵馬,因此,霍去病所帶領的是一支最精銳之師,而衛青所帶領的隊伍是霍去病挑剩下的。漢武帝還把殲滅匈奴主力的機會給了霍去病,先是得知情報,說匈奴主力在定襄方向,于是命令霍去病自定襄出兵,衛青自代郡出兵,后來又得到另一個情報,說匈奴主力在代郡方向,于是改令霍去病出兵代郡,衛青出兵定襄。誰知衛青在陰差陽錯之中,竟遇到了匈奴單于的主力,這是一場遭遇戰,匈奴以逸待勞,漢軍人困馬乏,但衛青沉著指揮,先穩住陣腳,加固營寨,隨后趁天氣突變,狂風大作之際,左右兩翼包抄單于,單于逃走,衛青殲敵一萬九千多人,但自己的損失也比較大。相比而言,霍去病所率兵馬沒有遇到匈奴主力,但他狂飆突擊,一直打到現在的貝加爾湖,共殲敵七萬多人,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儀式。“封狼居胥”亦成為后世所有軍人理想的一個代名詞。
此種敘述,有些地方講得很明白很正確,比如衛青與單于作戰時所采取的戰術;但有些地方,卻講得不明白也不正確,比如衛青和霍去病誰更被倚重?實際上,這是一個不同戰術的配合問題,而不是誰更被倚重的問題。
講清楚這個問題,必須說明白漢軍與匈奴作戰其前后戰術的變化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衛青和霍去病的角色定位。漢軍與匈奴作戰,剛開始不太順利的原因,并不是匈奴強大,而是漢軍不能適應匈奴一打就跑的戰術特點,匈奴利用自己的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倏忽而來倏忽而去,往往令漢軍有勁使不上。后來漢軍根據這種情況,做出了調整,專門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部隊,以匈奴人的戰術來對付匈奴人,取得了顯著戰果。在這過程當中,衛青和霍去病的分工是不一樣的,衛青是重裝復合軍團和整個前敵軍隊的總指揮,所率領的軍隊包括步兵、騎兵等各個兵種,講究整體推進、協調作戰,這種作戰方法的好處是穩扎穩打,能讓自己先立于不敗之地,其次能牽制敵人,不足在于推進速度不快,機動性不強。霍去病在漢軍中是騎兵統帥,他所率領的騎兵速度快,機動性強,對匈奴人有極強的針對性,可以主動尋找敵人進行決戰,同時這種作戰方法是無后方作戰,給養必須得靠自己在戰斗中劫掠補充,有一定的冒險性。
具體到漠北之戰中,漢武帝讓霍去病先挑選兵馬,并不是倚重他而看輕衛青,實際是讓他組建一支攻擊力強大的騎兵部隊并擔任這個新型兵種統帥,這和現代戰爭中,為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針對性地組建一支特種兵部隊的原理是一樣的。而衛青依舊當他的重裝復合軍團統帥,和霍去病互相配合作戰。
在具體的戰斗過程當中,衛青和霍去病都最大地發揮了自己的戰術優勢。衛青在一場遭遇戰中、自己處于不利地位的情況之下,靠漢軍的整體優勢和自己的綜合戰術素養,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而且還極大地牽制了匈奴人,為霍去病的狂飆突擊創造了條件,正是在衛青的配合之下,霍去病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漢武帝是不是安排讓霍去病去打匈奴主力,而最終匈奴主力卻讓衛青給碰上了呢?也不是。首先從戰果上來看,霍去病殲敵七萬人,如果他打的不是匈奴的主力,是不可能有這個收獲的;其次,匈奴人的整個政治軍事體制和漢人并不一樣,漢人是一個垂直管理體系,皇帝管理大臣,大臣管理百姓,而匈奴由各部落聯盟形成,單于有自己的軍隊,他所管理的其他部落,也有自己的軍隊,因此,衛青遇上的是單于的主力,霍去病遇上的是其他部落的主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漢武帝也沒有更倚重誰,而是衛青和霍去病各有各的任務。
漠北之戰結束后,霍去病得到了重賞,后來,漢武帝增設大司馬這個官職,衛青、霍去病同為大司馬,霍去病與衛青平起平坐。這是不是說明漢武帝更加欣賞霍去病而輕視衛青呢?當然,漢武帝極為欣賞霍去病,這是肯定無疑的,但他之所以要重賞霍去病,最根本的還是衛青打的是漢軍的習慣戰,而霍去病率領一個新型兵種,打的是創造性的戰爭,漢武帝看重、獎勵的是新兵種與新戰術,并不意味著輕視衛青和傳統戰術,事實上,衛青在漢代軍人中已經得到了最高的榮譽。
唐代詩人王維的《老將行》一詩中有這么兩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大概意思是說漢武帝曾暗示衛青:李廣這人一向運氣不好,不要委以重任,衛青照辦了,所以最后李廣就沒有了立功的機會,而衛青之所以能立下大功,是因為漢武帝照顧,或者說他運氣好。這種說法是詩人臆想,并不客觀,打一次勝仗或許可以說是機緣巧合,但屢戰屢捷,還說是運氣好,那就說不過去了。
人們更愿意對衛青與霍去病進行比較,這對漢代軍事雙杰,到底誰更強呢?爭議一直都有,但普遍還是認為衛青打仗年頭比霍去病久,但論戰功卻不及霍去病。這種比較很直觀,但未必客觀。
首先,從戰果上來看,衛青六擊匈奴,殲敵六萬左右,霍去病同樣六擊匈奴,殲敵十一萬左右,單純從數字來看,衛青當然不如霍去病,問題在于不能這么比較,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別,正如前文所敘,是由于衛青和霍去病各自分工不同導致的。同樣,霍去病的繳獲沒有衛青多,也是出于分工的不同,霍去病的騎兵,講究的是輕便快捷,不能帶輜重,所以繳獲較少。
他們兩人分工不同,但又互為補充,衛青的重裝軍團推進,可以為霍去病牽制敵人,提供保障,讓他無后顧之憂,霍去病的騎兵突擊,有效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又能為衛青減輕壓力。其次,衛青和霍去病都沒有打過敗仗,在各自所擅長的戰術方面,都展現了極高的素養。
總之,衛青與霍去病,一為全軍統帥和復合兵團統帥,一為騎兵統帥,他們之間有為帥與為將之別,各有任務,且都完成得極為出色,不能簡單地加以比較,或者說,比較本身就沒有什么意義,而一直以來關于他們誰更強的爭論,實際上是對基本軍事常識無知而導致的。
衛青和霍去病各自帶兵的方式也有區別,常引起人們的爭議。史載淮南王意圖謀反,但對衛青頗為忌憚,就問手下謀士:大將軍帶兵打仗水平到底如何?謀士說他有一個朋友,曾經跟隨衛青打匈奴,回來后告訴他衛青大將軍善于帶兵,熟悉兵法,能力卓絕。又有謀士說大將軍號令嚴明,作戰勇敢,而且非常體恤士兵,士兵沒有休息,他不休息,士兵沒有喝到水之前,他不喝,士兵沒有過河,他不過,皇太后賞賜給他的東西,他都分給手下將士,自古以來的名將沒有比得上他的,淮南王聽后沉默不語。而史載霍去病帶兵,其風格與衛青截然不同,他并不像衛青一樣愛兵如子,反倒由于不體恤士兵,士兵多有怨氣。這主要是兩人的出身不同導致的,兩人雖都為私生子,但衛青少年時在底層生活,當過奴仆,對底層生活有體會,所以他帶兵時理解士兵,同情士兵。霍去病則不同,他從小生活優裕,性格中有富家子弟的優越感,甚至紈绔氣,對下層士兵的生活沒有感同身受,所以他不同情、體恤士兵。
衛青之所以常常被后人有意或無意地看低、或者忽略,和他做人做事低調也有很大關系,他有赫赫戰功,卻不爭功,不但不爭,而且還有意淡化自己的功勞,處處突顯漢武帝,有幾則故事,非常耐人尋味,值得一記。
高闕之戰后,衛青被拜為大將軍,他的三個兒子也封侯,他上書漢武帝堅決推辭,說我能打勝仗,是仰仗了您的威嚴和將士們的勇敢,我已經有了封賜,我的兒子年紀還小,怎么能封侯呢?而將士們沒有得封,怎么能夠奮勇殺敵呢?漢武帝隨后封賜了衛青麾下多名戰將。
出兵定襄之戰中,右將軍蘇建(蘇武的父親)戰敗,單身逃回,這時衛青手下有人建議斬了蘇建,以樹立衛青自己的威嚴,衛青卻認為自己本來就是皇親國戚,沒有必要再樹立自己的威信,他要做一個人臣不專權的榜樣,于是把蘇建押回長安,交給漢武帝處理,漢武帝免了蘇建死罪,將其貶為平民。
以上幾個事例,大概就是后人認為衛青沒有自我,只知道圍著漢武帝轉的重要原因,但在筆者看來,這恰恰是衛青的過人之處,一方面他作為一名軍人,有著良好的職業道德,自始至終遵守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就是在今天看來,衛青的這種做法也頗具現代精神,近代的蔡鍔將軍認為現代軍人的兩大原則是人格獨立和不干涉政治,而衛青早在幾千年前就樹立了一個榜樣;另一方面,衛青考慮問題周全,并且很有智慧,這從他處理蘇建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實際上不想殺蘇建,但部下有不同意見,怎么辦呢?所以他索性將這件事情交給漢武帝去處理,他的這個做法,實際上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漢武帝也明白這一點,給了他一個順水人情,沒有殺蘇建。衛青此舉,當然不是沒有主見,而是思慮周密,把保全蘇建性命的情分給了漢武帝,皆大歡喜。
應該說說漢武帝和衛青的關系。
從個人角度而言,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后來還娶了平陽公主,成了漢武帝的姐夫,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外戚,還不是一般的外戚;從國家層面上來講,漢武帝和衛青是君臣關系,應該承認,衛青把這兩種關系處理得非常妥當。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以外戚身份帶兵,做事稍有不慎,就會給漢武帝和自己,還有自己的家族都帶來麻煩,所以他處處小心,有時甚至謹慎過頭。定襄之戰后,漢武帝賞賜衛青千金,當時王夫人正受武帝寵愛,衛青手下有個叫寧乘的人對他說:現在王夫人雖受到寵愛,但家族并沒有富貴,希望將軍在王夫人的母親過壽的時候送一份大禮,衛青就把漢武帝賞賜給他的千金送了一半給王夫人的母親作為壽禮。漢武帝知道這件事情后,問起衛青,他也就老老實實告訴了漢武帝。衛青對漢武帝懷有感恩之心,他本是奴仆出身,但后來位極人臣,享有所有的榮譽,對這一切,以他的天性,不可能不銘記在心。還有一點,衛青對漢武帝還是崇拜的,作為漢武帝經略天下的主要執行者之一,他比誰都清楚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所以他甘愿為馬前卒,為漢武帝效力疆場。
漢武帝對衛青又怎樣呢?首先,漢武帝沒有把衛青當外人,武帝召見大臣,比如汲黯,每次都衣冠整齊,非常客氣,但在衛青面前,他卻很隨意放松,甚至邊上廁所邊和衛青談話,只有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才會是這樣子。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侯中再找丈夫,有人說衛青最合適,平陽公主笑著說:過去他是我的隨從,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那人說現在大將軍可不比以前了,顯貴無比,是一樁好婚姻。漢武帝知道后,笑著說:過去我娶他的姐姐,現在他娶我的姐姐,這倒挺有意思,下詔衛青與平陽公主結為夫妻,親上加親。
其次,漢武帝信任衛青。對這一點,有人或許會提出異議,說漢武帝剛開始時確實信任衛青,但后來提拔霍去病,卻是為了遏制衛青的權力,他對衛青有防備之心。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并不能成立,或許當時群臣之中有這種想法,但筆者推測漢武帝不會有此種想法。前文已經說過,漢武帝提拔霍去病,并不是為了要貶抑衛青,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他明白衛、霍二人之所長,從而給他們二人有不同的分工,霍去病雖然貴為新型兵種的統帥,但衛青一直是漢軍的全軍主帥,漢武帝對他一直是信任的。
第三,漢武帝很注意維護自己和衛青的關系。衛青不愿干涉朝政,漢武帝也不想讓他插手朝政,衛青官至大將軍,后來又加封為大司馬,位居丞相之上,但這只是一個榮譽性的官銜,并無多少實權,漢武帝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不想讓軍人過問朝廷內政,在這方面,他的作法很決絕,不給任何人面子,包括衛青,但這樣做,既保護了衛青,也讓兩人保持了一種正常的君臣關系。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為了打擊地方豪強勢力,漢武帝下令將全國各地資財超過三百萬的富戶遷往茂陵地區居住,山東籍著名游俠郭解也在遷徙之列,但郭解不愿意遷走,于是托人找到衛青,請他去向漢武帝求情,理由是自己窮,沒有達到遷徙的標準,衛青果然去向漢武帝替郭解求情,結果讓漢武帝很不高興,說此人居然能夠說動你這位名動天下的將軍來求情,說明不窮,沒有答應衛青的求情。表面上來看,漢武帝是在處理郭解這件具體的事情,但實際上是在敲打衛青,不要結交豪士,這樣下去不好。在這件事情上,衛青的確做得不對,而漢武帝處理得很正確,打擊豪強,是漢武帝的一個戰略,而衛青違背了這一戰略目的,事實上,郭解是一個很有勢力的人,也頗多惡行,這樣的人不打擊是不行的。還有一件事情,也頗能說明問題,主父偃,山東人,頗有才學,在家鄉不得志,來到長安,找到衛青,請他向漢武帝推薦自己,衛青果然向漢武帝推薦了數次,但漢武帝都沒有搭理,后來主父偃自己給漢武帝上書,上午上書,下午漢武帝就召見了他,而且對他的才華很欣賞,給他封了官。這件事情也是漢武帝在向衛青暗示,不要多管事情,以免有籠絡人心之嫌。衛青是聰明人,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性質,檢討了自己的行為,蘇建曾經進言衛青,勸他效法古代名將招納賢士,衛青卻說我們做臣子的,只要安守本分就可以了,沒必要招納賢士。應該說,他是吸取了教訓的。
總的來說,從衛青被起用一直到他去世,漢武帝和他相處得都不錯,即便是在極為復雜的宮廷斗爭之中,衛青本人也沒有受到牽連。衛青還在世時,他的大兒子宜春侯衛伉于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由于詐稱君命,擅自行事而犯法,被漢武帝削去了爵位。幾年后,他的另兩個兒子陰安侯衛不疑和發干侯衛登因為獻給朝廷的助祭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夠,又被漢武帝削去了爵位,但漢武帝卻一直保留著衛青的侯位和榮譽,衛青死后,衛伉還繼承了他的長平侯侯位,直到巫蠱之禍中受牽連而死。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衛青知進知退、恪守一個職業軍人的本分,不逾越界限。漢武帝是懂衛青的,了解他這個人,也明白他的難處,所以即便是削去了衛青兒子們的爵位,他也沒有對衛青怎么著。而他之所以會對衛青的兒子們下手,也的確是因為他們做了對國家不應該做的事情,和現在的一些“官二代”一樣,他們那些“官二代”平時肯定也很驕橫,從衛不疑和衛登居然敢打助祭金的主意就能看出來,確實有點無法無天,不處理是不行的。當然,更有可能是他們是衛皇后之子、皇太子劉據一派的人,參與了宮廷內斗,衛家是武帝時期的重要外戚,也是太子劉據所倚重的勢力。歷史上雖然對衛伉等人參與宮廷斗爭的具體事跡沒有過多記載,但從衛伉在巫蠱之禍中的結局來看,他肯定是攪到了里面。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孫賀和衛君孺之子、時任太仆的公孫敬聲,擅自動用軍費1900萬錢,事發后被捕下獄。當時漢武帝下詔通緝陽陵朱安世而不得,公孫賀為贖兒子之罪,主動請求漢武帝讓他追捕,公孫賀果然將朱安世捕獲移送朝廷,熟料朱安世在獄中上書,聲稱公孫敬聲與漢武帝女兒陽石公主私通,且埋藏人偶詛咒漢武帝等等。漢武帝正在病中,又一貫對巫蠱仙術比較相信,立刻下令追查,結果公孫賀父子被捕下獄,死于獄中,公孫家全部被誅,衛伉也被牽連而死。這是巫蠱之禍的開始。
咸陽茂陵衛青墓
衛青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境內茂陵東北1公里處,狀如陰山,象征著衛青在這一帶取得的戰功。拜謁衛青墓,不似茂陵和霍去病墓那么方便,不過反倒顯得安靜,暗合了衛青將軍戰時利劍出鞘,和平時寂寞自守的為將之道。
從個人品德來講,衛青堪稱完美。他出身低微,但似乎對命運沒有什么抱怨,有人說他能封侯,他不以為意,只是笑笑了事,后來他身居高位,但心態一直健康平和,沒有那種暴發戶的得意忘形,而是榮辱不驚,這說明他有智慧,知道該要什么和不該要什么。兒子們因他而封侯,他當時堅辭,可能不是作秀,而是真心覺得不能要,后來兒子們被剝奪了侯位,他也沒有多說什么,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他覺得本來就不應該有這個待遇,沒有了就沒有吧。
衛青是一個記恩的人,并且把這種情感與內心的原則完美結合在了一起,他對漢武帝的忠誠也就是對整個國家的忠誠!
衛青天性寬厚大度。李廣自殺后,其子李敢遷怒于衛青,將他打傷,他身為大將軍,完全可以以犯上作亂的罪名處死李敢,但他并沒有這么做,而是將這件事情瞞了起來。霍去病崛起后,日益顯貴,這時衛青的一些老友和門下,大都紛紛投奔了霍去病,對此,衛青并不在意,沒有嫉妒霍去病,也沒有責怪那些棄他而去的人。汲黯,漢武一朝有名的大臣,為人剛正,也很傲慢,衛青身居高位之后,很多大臣見他都行跪拜之禮,唯獨汲黯只是行拱手禮,有人說你這是在怠慢大將軍啊!汲黯反問道:難道因為我給大將軍行拱手禮,大將軍就不受敬重了嗎?衛青聽說此事后,對汲黯很佩服,認為是可交之人,經常向汲黯請教一些事情。
衛青是幸運的,他生在一個銳意進取、風云激蕩的大時代,又遇見了雄才大略且處于青壯年時期的漢武帝,得以充分發揮他的軍事天才。在那樣一個年代,他只要做好一個軍人就可以了,只要跟著走就可以了,而不必像岳飛將軍一樣,不僅要打仗,還要操心皇帝考慮的事情,皇帝都不想收復山河了,他還念念不忘,最后以一種悲劇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人說衛青的晚年無事可做,并為此感慨。其實不然。他是柄劍,戰時出鞘,鋒芒畢現,和平時入鞘,寂寞自守,談不上無事可做。他的榮耀是平民的苦難,他的寂寞是平民的幸福,有人說“和平是軍人的墳墓”,而衛青甘于被埋葬于這種墳墓,真將軍也!
公元前106年,衛青去世,葬于茂陵。
本片文章選自休閑讀品雜志社2013年第二期《為將者當如衛青》
休閑讀品雜志社微信ID:xiuxiandupi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