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茅臺鎮,靜待有緣人。
大家看了上面的話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不錯,這是我改編自今年初引發無數網友續寫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的戲謔之作。原詩剛在網上出現時,點燃了不知多少讀者的寫作熱情,讓詩歌這種久違的情感已遠離大眾生活的表達方式又千姿百態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至今仍有人津津樂道。但這句詩也不是作者首發,而是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的《簡盧陟》最后兩句,原詩如下: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那是否說寫“我有一壺酒”的作者就是抄襲韋應物了呢?對此,詩人西川曾有過非常精彩的論述,原話我已經記不得了。他的大概意思是說人類自從文字出現以后的所有文本,如果我們仔細查找論證都淵源有自,“在抄襲與被抄襲之間”。他把這種現象定義為“文本互動”,我是比較贊同他的這個觀點的。是否涉嫌抄襲,我的理解就是后寫的作者是否超越了前人。如果比前人寫得好,那就不叫抄襲。
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寫得多么惆悵唯美,但朱自清把它改寫成“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后就一掃原詩的頹廢傷感,格調高昂氣魄雄偉。據說艾略特在下筆寫《荒原》前更是挑燈夜讀《圣經》和《神曲》,尋找寫作的靈感,開始寫以后有些段落甚至就原封不動一字不改地照搬《圣經》和《神曲》的句子,但并沒因此就降低了《荒原》的藝術水準。《荒原》發表以后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是現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好的作品就是能激發讀者的寫作欲望,只要寫出來的東西比原作好那就是再創作不存在抄襲。當然,詩無達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有博物館”是不是就比"我有一壺酒"好,"我有一壺酒"是不是就比"我有一瓢酒“好,那也不一定。有些時候,文學作品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之不管是《荒原》也好,還是“我有博物館”也罷,我們都希望有更多的讀者朋友參與進來,拿起你們的生花妙筆,讓詩意永遠流淌,詩酒永不分離。下面就請大家各展才情,但得垂暮無憾事,不負年華與初心:
我有博物館,足以慰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