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傳承勞動人民最光榮思想的節日。
在山東,有一個村子的勞動人民可以說是名揚海外,引來無數外國友人爭相學習。這個村子就是楊柳雪,一個因為周恩來總理揚名海外的示范村。
楊柳雪這個名字很詩意,乍一聽有種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溫柔,但是這村名的由來,其實是災難的凄苦。
楊柳雪地勢低洼,又在黃河邊,由于黃河多次改道決口,不是大旱就是洪澇,再加上這里是鹽堿地,春天一到,地上泛起的減像是掛了白花花的雪,因此被命名為楊柳雪。
(上圖為鹽堿地上的楊柳雪)
01乞丐和光棍遍地,沒有前途的窮苦村破土開地!
上世紀五十年代,楊柳雪是山東出了名的貧困村,山東的農村大都重視農耕生產,楊柳雪的鹽堿地不僅沒法種植糧食作物,冬天的積雪和凍土讓他們基本的吃飯都成問題。
因為天然惡劣的地理環境,楊柳雪的村民別說是娶媳婦了,條件好的還能走出村子去做長工,條件差的只能打一輩子光棍淪為乞丐。
就像宋丹丹的小品《懶漢相親》里演繹的那樣,楊柳雪的村民雖然勤勞,但苦于沒有出路和途徑,家里的暖壺都算是大件,更沒有見過傳說中的電視機。
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楊柳雪開啟了積極自救的向上人生。1951年,村民楊文泉激勵大家,帶頭成立了第一個互助組。村民楊秉坤開始跟著縣里的農業技術員學習,成為公社的農作物植保員!
而后的1957年,楊文泉又到北京參加了全國學習蘇聯社會主義集體農莊展覽會,從展覽會上,楊文泉學到了先進的農耕經驗和知識。
(上圖為上世紀六十年代楊柳雪民居)
1958年,楊秉坤去到泰安農學院進修,在楊秉坤和楊文泉的帶領下,楊柳雪成立了人民公社,決定要帶領全村人民治理鹽堿地。
為了因地制宜,楊秉坤還為楊柳雪引進了美國的“斯字棉”進行試驗種植,并且采用了先進的噴粉器為棉花驅蟲噴藥。
用楊秉坤和楊文泉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好土,我們就引黃治堿給他一點點地造出來!種莊稼就是撫養小孩,知冷知熱,不能稀里糊涂!”
這句話,也成了讓楊柳雪突破困局的直接力量!
引黃治堿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冬天的楊柳雪全是凍土,掃去了積雪之后的凍土鐵鎬劈不開,錘子都不好砸爛,村民們不服輸,就一點點的用鋼釬鉆。
數九寒天,當時楊柳雪村民的家境又不好,沒有能抗寒的厚棉衣,很多人的腿被凍腫了,腳被凍裂了,手裂開了一道道血口,但依舊不愿意放棄勞動。
當時為了激勵自己,村民們還自編了順口溜:“楊柳雪,無冬天,地凍三尺照樣干,為了棉糧雙豐收,脫皮碎骨也心甘!”
縱使楊柳雪村民們已經足夠努力,但是肥料不足的問題仍舊很難被解決。
楊秉坤看到這種窘況,直接帶頭把自己家里的三間北屋推倒,讓墻土和炕洞混合做土雜肥,給小麥地和玉米地用。
這樣的壯舉解決了楊柳雪的土地問題,但是也讓楊秉坤全家無家可歸。
(上圖為促生產誓師大會)
在楊柳雪村民連續六年不間斷的苦干和改造下,村里成功建成了3條引水溝和20條灌溉渠,這些年來,楊柳雪村民共挖出六萬多立方米的土。
要知道,一個足球場才七千平方米,六萬立方米的土,能把一個足球場填滿,堆到三十層樓那么高。
黃河水被引進來了,洪澇災害得到解決了,加上他們年年刮堿土換黃土,村里的土地都變成了能穩定灌溉排洪的高產田。
上天并沒有眷顧努力的楊柳雪村民,這六年里,楊柳雪遇到的天災一點都沒落下,三次大旱,一次大澇,兩次冰雹,蟲害年年有,可這依舊沒有影響到楊柳雪高產田的棉花產出!
當時的楊柳雪,成了勤勞致富,人定勝天的典范!
(上圖為楊柳雪村民為棉花噴藥)
02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得到總理敬酒接見!
楊柳雪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自強不息的精神,還有率先應用科學技術的決定。當時楊秉坤將自己在縣里和農業大學所學全部用于棉花地的生產。
上世紀七十年代,楊柳雪在鹽堿地上實現了幾乎不可能的糧棉雙高產!
他們的貢獻和努力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表彰,甚至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棉區的一面紅旗”!
為了進一步支持楊柳雪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周恩來總理親自讓人為楊柳雪送來了當時稀缺的東方紅拖拉機!
1970年2月13日,對于楊柳雪的村民而言,這是個永生難忘的日子。
這天晚上,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全國棉花生產會議的相關人員時,聽到楊柳雪如今高速發展,打破固有格局的情況,興奮的對山東負責人說:“都像楊柳雪這樣,山東就翻身了!”
(上圖為楊秉利的出席證和入場券)
據當時的參會人楊柳雪村革委會主任楊秉利回憶說:“當時總理一邊聽一邊記,會議一共進行了兩個多小時,最后在醫生的勸阻下,周恩來總理才結束了會議。”
回憶起過往,楊秉利總是眼含熱淚,他說:“當時周總理握著我的手,跟我說,我們楊柳雪有個山東大漢的樣子!”
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認可和鼓勵是楊柳雪村民的一劑強心劑。
楊柳雪徹底火了,《人民畫報》用八種語言向世界表彰了楊柳雪的先進經驗,國內外的各個考察團接踵而至,那時,楊柳雪每天都要接見參觀學習人員7000多人。
楊秉利作為楊柳雪的代表,參加了黨的第十次、十一次代表大會,1979年這年,國務院為楊柳雪送來了嘉獎!
(上圖為大眾日報對楊柳雪的整版報道)
從1970年之后,楊柳雪成了奮進的典型,連續五年參加了全國棉花工作會議,楊秉利還連續三次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接見。
讓楊秉利沒有想到的是,也是在1970年這年,他竟然得到了國慶21周年宴會的邀請,能夠和各國領導人一起見證中國的繁榮富強。
宴會上,周恩來總理親自給楊秉利敬酒,表達了對楊柳雪村民的感謝和鼓勵。
這杯酒,不僅代表了周恩來總理對于楊柳雪的看重,也將楊柳雪的努力和奮進推向了新的高潮!
1974年冬天,周恩來總理因病未能出席全國棉花會議,在醫院里的他不忘關心地問:“楊柳雪來了沒有?”領導小組匯報人回答:“來是來了,但是他們今年棉糧減產,不太想讓他們在大會上代表發言。”
沒想到周恩來總理笑著說:“這有什么的,還是發言吧,可以講講這次吸取到的教訓嘛!”
1975年,病中的周恩來總理在醫院翻看楊柳雪材料的時候,欣慰地說:“楊柳雪上來了。”材料上寫著,棉花畝產140斤,糧食畝產1400斤。這對當時的土地質量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奇跡!
(上圖為全國棉花工作會議)
03周總理與世長辭,楊柳雪悲痛欲絕
1976年1月8日這天,楊柳雪被村民籠罩在一片陰云當中。
他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并且決定將最后一把骨灰灑在楊柳雪以南的黃河上空。
楊柳雪的村民在得知周恩來總理逝世的噩耗后,人人以淚洗面,家家建起靈堂。本來高產增產的歡樂被突如其來的離別沖淡,楊柳雪的村民們的心情一下子從天上掉到了地上。
這其中打擊最大的,莫過于多次和周恩來總理親切交流的楊秉利,楊秉利說:“總理逝世的那一年,我一下子掉了12斤。”山東大漢從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情緒,但是提及周恩來總理的逝世,楊秉利總是控制不住,紅了眼眶。
巨大的打擊讓楊柳雪村民更加堅定初心,不忘始終,他們堅持牢記周恩來總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努力掃掉家中雪的囑托,再接再厲,再創輝煌,不僅大力發展種植業,還延展性的建起了紡織廠,使工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在他們始終如一地堅持奮斗下,楊柳雪人均純收入達到了6500元,榮譽和鼓勵接連不斷,過去貧困窮苦的楊柳雪,成了讓人爭相學習的文明村,小康村。
(上圖為周恩來總理會見紀念畫)
1995年,經濟已經發展穩定的楊柳雪村民開始自發籌建起周恩來紀念館。家家戶戶出力,一個個地爭相出錢。
2001年6月30日,懷周祠在楊柳雪村落成。
懷周祠凝結了村民們對于周恩來總理的敬意和愛意,懷周祠的院內放著一塊巨大的心形巨石,象征著楊柳雪村民和周恩來總理心連心。
正廳安放的是周恩來總理的雕像,這里記載著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圖片和文字,也記載著楊柳雪受到周恩來總理關懷后獲得的榮譽和獎勵。
(上圖為楊柳雪村的懷舊壁畫)
現在,貧困的楊柳雪已經成了繁榮的示范村,楊柳雪村民還會在周恩來總理生日的時候舉辦各種紀念活動,懷周祠也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各地的青年學生和社會群眾前來學習。
楊柳雪的精神在傳承,光榮的勞動人民的精神將永遠被銘記。
五一勞動節是屬于全體勞動人民的節日,讓我們敬自己一杯酒,整理精神,不斷奮進,迎來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