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022年1月(北宋乾興元年二月二日),北宋真宗皇帝駕崩,他的第六個兒子趙禎即位,年僅13歲,由于他年齡尚幼,劉皇后以皇太后身份監國,垂簾聽政。趙禎做了41年的皇帝,公元1063年駕崩,死后廟號為“仁宗”。
仔細研究中國歷史上對那些已故皇帝或大臣的謚號,會發現確實很有講究。首先,非常簡潔,就那么一兩個字;其次,大多數情況下,都非常準確,能入木三分地評價出這個人物一生的行事特點和功過是非。比如,仁宗皇帝的這個“仁”字就極其到位,不僅準確刻畫出了趙禎這個人的性格特點,還準確地反映出整個仁宗一朝的基本國策。
仁宗的身世本身就是個傳奇,這就是流傳甚廣的“貍貓換太子”故事,直到最近,還有一部名為《貍貓換太子》的電視劇正在熱播。這個故事的版本頗多,比較權威的大概是小說《三俠五義》中所講的:劉氏、李氏兩個貴妃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工于心計的劉妃將李妃所生之子換成了一只剝了皮的貍貓,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劉妃遂被立為皇后。后來,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歷經劫難后被立為太子,登基后便是仁宗,最終,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與雙目失明的生母李妃相見,而身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我是貍貓,但是本王怎么可能去換太子?嚶嚶嚶嚶嚶嚶
2
小說中的故事并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在真實的歷史中,仁宗趙禎還真不是劉皇后的兒子,他的親生母親姓李,原本是劉皇后身邊的一個普通侍女,杭州人,也許是在自知不能生育的劉皇后的刻意安排下,被皇帝“幸”了后生下了趙禎這個孩子。劉皇后特別高興,把還在襁褓中的趙禎抱到自己這里喂養,并由另一位楊姓貴妃共同幫助照料這個孩子。對李姓侍女,也沒加迫害,還不斷地提升她的地位,先是由侍女晉升為才人,又升為婉儀,仁宗即位后,又升為順容。劉皇后還派人尋訪到李氏的親屬,給他的弟弟封了官,以示恩惠。李氏本人天性沉默寡言,是個善良質樸的人,自己的親生兒子當了皇帝之后,她夾雜在一群先帝嬪妃之中,沒有任何異常表現。盡管如此,劉皇后怕日久天長,生出是非,還是把她派出宮外,為先帝真宗守陵去了。李氏死于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享年46歲。在她臨死前,劉皇太后又以仁宗的名義加封她為先皇的貴妃:宸妃。但在安排貴妃下葬的時候,劉皇太后聽取了宰相呂夷簡的建議,以皇后的禮儀規格下葬。一年以后,即公元1033年,劉皇太后也去世了,享年65歲。
左:李宸妃
右:劉太后
按《宋史》的記載,仁宗始終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劉皇太后去世,一位親王燕王告訴他的親生母親是李宸妃,而李宸妃是給劉皇后害死的。仁宗才罷朝數日,下哀痛之詔自責,而且親往李妃的墓地祭奠,并開棺驗尸。打開棺材后,發現李宸妃面色跟活著的時候一樣(《宋史》解釋說,由于是用水銀養護的結果,這一點未曾請教過醫學專家,水銀是否可達到這么高超的防腐效果,故存疑),冠服全是按皇后標準穿著的,仁宗慨嘆說:“人言豈可信哉!”
3
不過,對這件事我是覺得有些蹊蹺的。當時宮里宮外,誰都知道仁宗不是皇太后的親生兒子,宮內的風言風語就不說了,宮外的大臣們則以各種理由上表,攻擊劉皇太后,話里話外都有暗示。公元1031年,范仲淹就是因為上書諫請太后還政而被貶官的。當時雖有劉太后稱制臨朝,但這些表章,皇帝本人也是應該看到的。《宋史》中關于呂夷簡諫劉太后以高規格厚葬李妃的細節也是殊堪玩味的:李宸妃死,劉太后與眾臣及皇帝一起討論如何安葬的事,呂夷簡奏對說,應該厚葬。劉太后馬上站起身來,拉著皇帝出去了。過了一會兒,又回來,坐在簾后問呂夷簡:“您這是什么意思?是想離間我們母子嗎?”呂夷簡回答說:“不敢,我是為太后考慮。”劉太后沉默了一下,又問:“那么依您的意見,該如何處理呢?”呂夷簡說:“按宮內后妃一品規格對待。”劉太后默許了這個建議,還讓呂夷簡具體關照操辦這事,呂夷簡又叮囑具體辦事的宮內太監,這可是皇帝的親媽啊,要穿戴上皇后才能用的衣冠,用水銀保護好遺體。在出殯的線路上也有過爭議,按一般嬪妃的葬禮,是從宮墻鑿個側門,將棺木運出去,呂夷簡建議應從給皇后出殯才走的西華門運出棺木,劉太后同意了這個建議,一切如呂夷簡的安排,完全按皇后的規格為李妃辦了一個極其隆重的葬禮。
給一個臨終前才獲得皇妃封號的普通宮人出殯,卻按皇后的葬禮規格隆重操辦,這不是一件小事,不僅有隆重的吹吹打打,皇帝本人也要親自參加。而且,在討論這個葬禮的細節時,皇太后竟先把他支出去,自己回來和大臣商量這件事。這時的仁宗皇帝已經二十多歲了,智力正常,難道他看不出這里的名堂?這太不合常理了。
依我的推測,仁宗可能早已知道此事,只是顧全大局,揣著明白裝糊涂而已。他不能說破這件事,一旦說破了怎么辦?是廢了劉太后,另立李妃為太后?不廢劉太后,又怎么安排李妃?所以,既然眼看著生身母親沒受什么罪,也就裝著不知道,平平安安地過下去吧。劉太后駕崩之后,大臣、親王們紛紛拿此說事。不少大臣特別是那些在太后臨朝時被貶的官員,紛紛上表詆毀劉皇后,很多添油加醋、無中生有的詆毀讓仁宗都聽不下去了,這時,他再也不能裝下去了,只好做出一副才知道的樣子,大哭大悲一番。他去剖棺驗尸,并不是懷疑劉太后迫害死了李宸妃,而是以此來堵住那些搬弄是非的王公大臣們的嘴。因為給李妃按皇后規格下葬的全過程,他都是知道的,甚至還可能是親眼見證了一些關鍵環節,沒有他的同意,單是劉太后表態,太監們也不敢給李妃穿戴皇太后的冠服。
本王長大了
他敢去開棺,是早就明白棺槨里是什么樣子的,心里有底兒。此后,他下詔,禁止大臣們再議論劉太后監國時的事情。順便說一下,開棺驗尸的事,仁宗后來還干過一次,那是大臣夏竦死后,夏竦這人活著的時候比較能干,得罪了不少人,被稱為奸臣,以至他死了之后,有人還說他詐死,仁宗只好親自到夏府開棺驗尸,恐怕也是出于對夏竦的保護動機。
4
從對這個事情的處理來看,仁宗這個人,首先是很有城府,他能把這么大的一個事兒裝在心里十幾年,就好像完全不知道一樣,這是要有超強的自我控制力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是做一個好皇帝的必備條件。其次,他很善良,不忍心傷害這兩個對他都有恩情的女人,也不忍心讓她們兩個人卷入殘酷的仇殺之中。劉太后對他很好,從小將他撫養長大,又一心扶持他當上皇帝,李宸妃是他的親生母親,兩個都是他不愿意傷害的人。事實上,仁宗和劉皇后的關系十分融洽。在仁宗十八歲和二十歲時,分別有朝臣上表稱皇帝已經成年,請皇太后撤簾還政,而仁宗的做法是親率宰相及文武百官去給太后賀壽,皇帝當著群臣之面給太后行跪拜之禮,這也是有違禮制的。
按常規,太后過生日是皇帝的家事,由皇帝在宮內辦個壽禮即可。仁宗此舉曾遭到大臣們的非議,但仁宗不顧眾議,行此大禮的目的就是向群臣表明他與皇太后間的感情密不可分,皇太后臨朝聽政完全是他所支持的。在他已經再也不能裝不知道的情況下,他追封生母李氏為莊懿皇太后(后改為章懿),那時距劉太后死不過一個月。劉太后死后被謚為“章獻明肅”皇太后,仁宗并沒有剝奪這個謚號、移出宗廟,反而一如既往地祭祀如初。(一般皇后死后謚號只有兩個字,只有臨朝稱制過的皇后才追謚四個字)。這兩個謚號也挺有講究,“懿”是品德美好的意思,用在李太后身上,說明她隱忍自己的親情,多年來不聲張此事,沒有借此生出事故,具有美好的品德。而“獻”則是奉獻的意思,說明劉太后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國家,獻給了兩代皇帝,具有一心為公的品德。就是對那位曾幫助劉皇后照顧過他的楊淑妃,仁宗皇帝也是孝敬有加,他是被劉后和楊妃養大的,在具體的生活起居上,楊妃出的力更多些,所以,從小他就稱劉后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劉后死后,曾詔立楊妃為皇太后,繼續幫助仁宗處理國事,被大臣們諫止。
但仁宗對楊妃按皇太后的禮儀對待,楊妃所居的宮殿為保慶宮,所以史書上有時也稱楊妃為保慶皇太后。楊妃也是很明事理的人,她從來沒有干預過仁宗的政事,在仁宗為報答她的恩情想讓她的侄子做諸司副使(相當于現在的副部級干部)時,她主動提出:“小兒豈勝大恩,小官可也。”于是改封為“右侍禁”(大概相當于現在的團級干部)。
仁宗用他的善良和智慧,在眾大臣和皇族人士的復雜壓力下,巧妙的避免了“生母”和“養母”之間發生殘酷的仇殺,創造了與小說中“貍貓換太子”中截然不同的結局。但人們似乎更愿意去相信小說中的說法。所以,千百年來,關于這件事情的虛構的結局在人們口中世代相傳,而對實際的真實結局卻少有人知道。可見,對于歷史,人們更在乎自己心里的“真實”,而不是客觀事實的真實。也許,因為皇室內的傾軋和仇殺太多,已使人們習慣于相信以仇殺相始終的結局,猛然出現一個仁宗這樣的好人,還真接受不了,所以,編造出一個更合乎大多數人心理邏輯的故事。
其實一切都是本王的錯
本王太萌了
所有圖片來自于網絡
編輯: 九章丨審核:子白
休閑讀品雜志社
(xiuxiandupinTX)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