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科學》雜志和瑞典國立生命科學實驗室頒發的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憑借在世界頂級科研雜志《科學》(七篇)和《細胞》(兩篇)上發表的九篇學術論文,萬蕊雪不僅成為今年唯一獲得該獎項的女性,同時也是在中國本土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中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學者。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令學界再次被中國年輕科研學者的力量所震撼。
帶著對生物學的天馬行空的幻想,2009年,萬蕊雪考入中山大學海洋學院。四年的本科學習,讓她更加堅定了探索生物科學領域的決心。2013年的春夏之交,萬蕊雪來到了人生的又一個十字路口。身為系里專業排名第一的她,已經拿到了好幾個保研夏令營的機會。到底是要養小白鼠、養果蠅,還是研究干細胞呢?最終,仰望已久的施一公實驗室,成為她新的目標。“你好,我是施一公”,由此,萬蕊雪開啟了科研生涯的新的大門。
萬蕊雪所做的工作看似離日常生活很遠,但實際上,她所研究剪接體的工作機理,有助于理解細胞內生命現象的本質,甚至深入到理解疾病的成因。這無疑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問題,也對未來臨床醫學中擬定某些頑疾的根本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實驗室里的萬蕊雪,時而奔跑在各個實驗室之間,時而又數個小時靜坐在顯微鏡旁,嚴密的邏輯思維和高效的時間安排令導師和同學稱道。四年間,《科學》便收錄了她作為第一作者的六篇論文。
2016年,萬蕊雪入選中國科協“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成為僅有的5人之一。而此次獲得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則被譽為青年科學家群體中的“科研奧斯卡”。比起殊榮,在她的眼里,對科學的追求才是“有意義的事情”,隨著研究項目的不斷深入,也許未來某一天能夠成為改變人類命運的關鍵。“你要有一個從心底熱愛并渴望達成的目標,然后要有為之持續努力的堅持和科學的方法;最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這場超長的科研馬拉松里,真正的對手,其實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