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盎之美,始于耒耜,中國釀酒與西方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以糧食酒為主,葡萄酒等以水果為原料的酒種僅為輔助甚或補充。因此中國釀酒業的興衰起伏,國家對于釀酒產業的勸業或限制,均與農業發展、糧食的豐產或欠收休戚相關,而以酒為題材的詩歌也因此飽含了鄉土田園的氣息。
因此,在中國農耕文明的發源地陜西探討中國釀酒原料及品質安全的研究課題,別有一番深意。不過,他們所探討的問題,不再是釀酒與糧食安全的關系的問題,也不是低投入、高產出,提高出酒率的問題,而是就當前中國釀酒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所亟待解決的品質自信的核心問題之一——如何從源頭抓起,不斷提升白酒的品質安全的問題。
釀酒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因為高附加值的產業特性,在世界范圍內,不僅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商品制造業,同時也是驅動農業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產業。久而久之,釀酒原料也稱為酒類品牌價值的核心構成要素之一。譬如葡萄酒,產區往往就是個集體品牌,來自優秀產區的葡萄酒不僅暢銷,而且可以賣個好價錢,相反則在市場上舉步維艱。這是由于消費升級帶來的人們對于品質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所形成的,而且不僅在釀酒行業,在整個食品領域,消費者不僅在意食品安全、食品質量,而且越來越多地在意食品的真實性,尤其是原料問題。
從釀酒原料到白酒品質,是一個大課題,跨越多個學科,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合作單位通力合作,才能有效進行。而原料品質關是白酒釀造的首道安全關卡。通過從原糧種植管控,優質品種培育,以“原產地”、“原生態”理念生產高標準、高質量、純天然的綠色原料,是白酒安全品質研究的基礎工作。著名酒類專家、江南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徐巖教授介紹說,江南大學課題組通過研究表明,兩種不同原糧所釀新酒的揮發性組分中,醇類、醛酮類化合物差異不大,而酸類與酯類化合物無論在種類還是含量上差異顯著,原糧品種、品質的影響作用可見一斑。如果能有效地實現原糧的可追溯性,將使得白酒消費變得更加放心。就像歐洲的葡萄酒釀造一樣,每一瓶成品白酒都擁有自己特有的身份標簽和產區、品種、年份、氣候、土壤、技藝屬性,真正從源頭保障白酒的品質。
釀酒原料的問題同時也關涉農業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柴巖教授分析說,中國白酒的原料品種與國際上其它酒種不同,品種之豐富也非其它酒種可比。他坦言,過去大家對白酒釀酒原糧的品種和質量研究較多,但對其產品、品種的研究甚少。他希望這項研究能夠不斷精深、細化,從而使社會能夠充分了解不同地域的白酒,香型和風味的不同,與釀造原糧的專業產地和專業品種關系密切。
他介紹說,中國的釀酒原糧種類很多,主要有高粱、豌豆、大麥(青稞)、蕎麥、谷子、大米、糜子、薏苡,燕麥等,其中白酒的原糧以高粱為主,在國內產區主要分為東北、華北等北方產區和四川、貴州、重慶等南方產區,的種植面積預計超過1000萬畝,年產預計超過3000萬噸,出口數量很小,但卻是世界高粱進口的主要國家,可見中國是世界高粱的主要需求國,這可能跟白酒產業的高度發展有關。從他披露的高粱進出口價格來看,進出口價格差異不大,由此可見人們對于高粱原產地品牌認知的程度不高,優質產區的議價能力有限。
當然,從原料到成品酒,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在白酒這樣一個世界上生產周期最長的釀酒業,原產地高粱如何能夠得以在一杯美之中原汁原味地完美呈現,也是釀酒師們需要不斷精進的技能。而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環境中,白酒釀造如何在傳承傳統技藝的過程中如何實現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也是品質安全研究的焦點話題之一。
不過,根植于農耕文明,糧食賦予了白酒獨特的風味和品質,而糧食所源自的土地也同樣賦予白酒品牌以獨特的鄉愁。
且不可小看一粒糧食的影響。幾乎所有的名優酒企都十分重視有機高粱種植基地的創建和宣傳,使消費者在品味一杯白酒的時候,能夠回味糧食的香味,以及糧香中的鄉愁。這是所有酒類品牌構建消費者消費信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