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博物院館數以萬計的藏品當中,后蜀殘石經堪稱其中的“鎮館之寶”。它雖沒有金銀珠寶華麗的外表,也沒有水墨丹青的鋒芒,但千百年來,它卻被視為“蜀學之盛冠天下”的最佳代表。其原因便在于這一方遺世千年的石經背后,離不開一所千年學堂和一群生生不息的傳承者。與石經齊名的,是建立于西漢年間的“文翁石室”,這座擁有2160年校史的學府至今未曾中斷辦學,靠的就是像朱澤蓀一樣的“石室人”堅持不懈地傳承。
1960年,年僅19歲的朱澤蓀進入石室中學任教,成為這座千年學府中最年輕的老師。當時,他的年紀和學識與這群求知若渴的高中生所差無幾,為了不枉為人師,他只有比學生更努力。白天,他與學生們一起上課;晚上,他又在備課之余繼續讀書鉆研。
除了授課,朱澤蓀還參與了學校校史的編纂。為了完整記錄文翁石室兩千多年的歷史,他與另外幾位老師跑遍了四川的所有檔案館,歷時七年,終于在90年代初完成了這本逾800頁的《石室校志》,全景再現其從西漢石室精舍,到兩漢蜀郡郡學、三國蜀國太學、魏晉隋唐益州州學、五代十國孟蜀太學、兩宋成都府學,再到近代的成都府師范學堂,乃至今天的石室中學的全部歷史。更令人贊嘆不已的是,書中詳盡紀錄了石室中學自1902年至1988年近一百年間,所有班級的完整學生名錄。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文翁石室幾經變革,又多次經歷戰火的洗禮,然而地址不改,弦歌不絕。無論是古代的司馬相如、揚雄、陳壽,近代郭沫若、李劼人、王光祈、周太玄等名家,還是中國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奠基人茍清泉、中國固體和磁學理論開拓者李蔭遠、中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工程師鐘山等當代杰出人物,都是出自這所千年名校。“石室精神就是尊師重教、教育就是我們的信仰!”朱澤蓀便是秉承這樣的教育理念,繼續培育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將“石室精神”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