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的眼里,她是冷靜分析案情的學者;在刑警的眼里,她是剖析犯罪心理的專家;在囚徒的眼里,她是可以傾心交談的人;在學生的眼里,她是思維敏捷和睿智的老師……她就是我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
在很多觀眾的記憶里,認識李玫瑾是從1999年開播法制節目《今日說法》開始的,節目中,這位干練的女教授探討最多的話題,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心理問題及預防。在此之前,她已任教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專業多年。上世紀80年代,李玫瑾剛剛接觸公安工作時,就遇上當時較為嚴重的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在為這些少年惋惜的同時,李玫瑾也開始反思和探索其犯罪心理演變的原因,并由此開始了自己為之求索一生的事業。
與在寬敞明亮的實驗室不同,犯罪心理學的所要研究的對象多在監獄里,無論是偵查還是訴訟階段,接觸到犯罪嫌疑人的難度極大,研究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能夠堅守在這一領域中的研究人員非常少。執著的李玫瑾用10年多的時間查閱資料、撰寫教材,在學與教的過程中積累著研究所必需的理論基礎。期間,她還到基層派出所、刑偵隊去接觸公安基礎工作,從接報案到調查走訪、從街面巡邏到詢問和訊問,確定了自己的研究風格。
由此,她提出了“犯罪心理分析與畫像”的獨到研究視角。在她工作的第3個10年之始,她開始運用20來年的積累去參與一些疑難案件的偵查分析,在馬加爵、邱興華等一系列重大案件的偵破過程中,李玫瑾所提供的罪犯心理畫像多次成為關鍵線索,參與和運用心理學知識的分析很快得到了許多一線刑警們的認可。
“我的職責之一是發現真相”,在李玫瑾看來,解析“犯罪人格”的形成之路,實則是為了預防悲劇的發生。近年來,她將自己的多年積淀與公眾分享,投身法制教育和未成年人保護領域。“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特色定位。我一直奉這句話為座右銘,別人說我既像個警察,又不太像個警察,那么,就當我是朵帶刺的玫瑰花吧”, 讓社會在法制的陽光下充滿更多歡笑,是她不變的心愿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