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價格水漲船高的白酒,大家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飛天茅臺,畢竟這幾天“炒”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但與國外的一部分消費者對于威士忌的狂熱收藏以及抬價比起來,“炒”飛天茅臺真的不算什么。
威士忌里的“大爺”
尤其是凡·溫克家的威士忌。現如今,莫說我們這些海外愛好者了,就連美國本土的威士忌消費者,也鮮少能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到一瓶凡·溫克家的威士忌。它們的“建議零售價”是在 80 美元到 250 美元(518-1619人民幣)之間。
但是一旦流入市場,則通常可以賣到 750 美元到 5,000 美元以上。(換成人民幣就是四千八到三萬二,還止不住)。注意,這不是特殊裝瓶,也不是收藏級產品,而是品牌的常規酒款。這個瘋狂的價值增幅,直直地超過了日威那幾位頭部品牌。
簡單來說,這個威士忌里的“大爺”。在美國酒友心中,已經成為了“愛馬仕”一般的存在和國內搶飛天茅臺比真的不值得一提。因為如果消費者想在經銷商處購買幾瓶帕比·凡·溫克,他們不僅要連夜排隊打地鋪、搖號抽簽求人品、老老實實認漲價......
而且,還得服從經銷商的“配貨政策”,也就是先得凡·溫克家的威士忌有貨才行。就連凡·溫克威士忌品牌負責人 朱利安·凡·溫克三世(Julian van Winkle III)都表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購買咱們酒廠的威士忌取決于你是否擁有合適的人脈、是否支付高得離譜的價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大爺”的由來
那么問題來了,凡·溫克家的威士忌為什么難買且被抬高價格?其實,“大爺”的價格也不是一開始就這么離譜,帕比·凡·溫克與眾多波本酒廠一樣,很長一段時間被定位成“鄉下酒”。
上世紀90年代,一瓶20年的凡·溫克,差不多50美元(按那個年代的匯率,大概三四百塊人民幣)就能買到。那個時候,整個肯塔基的波本威士忌產業模式以“內部消耗”為主。酒廠產量少少,就做點鄉里鄉親的生意,樸實無華。
但是到了2000年代,一切都不同了。2000年代中期,《廣告狂人》席卷北美文化圈,順便也把old fashioned 和波本威士忌的軟廣打進了千家萬戶。最開始,是明星名流開始狂夸“波本威士忌”。然后大眾媒體推波助瀾,數量龐大的普通消費者開始對這種“老家的烈酒”產生濃厚興趣。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接下來的10年里,波本威士忌的產量增長了 150% 以上,新建釀酒廠的數量增加了五倍之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帕比·凡·溫克這位“大爺”莫屬。短短幾年時間,這個品牌幾乎把全球烈、酒行業中所有分量重的獎項全部包攬了好幾次。
從世界威士忌大獎(WWA)到舊金山/洛杉磯烈酒挑戰賽(SFWSC/LAIWSC);從Jim Murray《威士忌圣經》“液體黃金稱號”,到美國飲料測試機構(BTI)高達99分的評分。尤其是最經典的凡·溫克的15年和20年。打開商品頁面,你不把網頁縮放個50%,根本無法把它們長長地獲獎清單給全部截下來。
在“高質量”成為共識的同時,消費者也切身感受到了凡·溫克的市場稀缺性。首先,這個酒廠的產量就很小——年產只有7000箱左右。再加上幾乎只賣10年以上的中高年份酒款,陳年過程中的酒精耗損,也是酒廠庫存稀少的原因之一。
有消息稱,2015年,帕比·凡·溫克的倉庫里有幾桶酒因為天使份額損耗過大,達不到母公司野牛足跡的標準,所以直接被銷毀。導致該年酒廠庫存減半,并產生了一系列滯后反應,影響持續至今。
庫存稀少的對面,是流行文化刺激下,連年攀升的需求量。供需不平衡導致了帕比·凡·溫克的真實成交價水漲船高;而“有市無價”的市場現象,又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無限膨脹的購買欲望,畢竟,“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就這樣,帕比·凡·溫克在本世紀初的波本狂潮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富盛名的那一個品牌。
最后的一點思考
其實帕比·凡·溫克的封神之路,除了它自身過硬的質量之外,也是市場機遇與文化變革共同作用的結果。這股潮流與目前我們國內飛天茅臺的水漲船高有些類似,但因為有美國這個更加龐大的威士忌消費市場做基礎,而顯得更為瘋狂。
在可預見的未來里,這股“波本狂潮”必將愈演愈烈,而飛天茅臺等白酒的漲價也是一種趨勢。但筆者想說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真的希望這股潮流在國內升溫得慢一點兒,讓咱們的錢包多喘一陣子吧。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