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站在合肥半程馬拉松賽的起點,91歲的張亮友已經記不清這是他人生中的第幾次馬拉松比賽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這位首倡新中國馬拉松賽事的“中國馬拉松第一人”,用自己的奔跑,書寫堅持的意義。
1927年出生的張亮友,是安徽淮南的煤礦工人。25歲開始,為了響應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他開始練習長跑。同年,他參加了淮南市運動會的1萬米跑,當其他選手陸續抵達終點時,張亮友已經落后了整整3圈。但張亮友并不灰心,不太識字的他找他人幫自己學習專業的運動書籍,漸漸學會了科學的長跑方法。接下來的幾年間,長跑成為了張亮友業余生活的全部,為了鍛煉,他常常攬下幾家鄰居的買菜的任務,帶著七八斤往返于菜市場和住處之間。
“從30公里到40公里再到50公里,我跑了兩年”, 1957年,張亮友自己測試了書中所說的馬拉松長度的成績,覺得自己能達到書中所說的世界前幾名“,上海全民運動會結束之后,他意外收獲一本介紹馬拉松運動及訓練方法的書籍。這本書不僅讓張亮友真正認識到了馬拉松這項運動的重大意義,也讓他開始思考中國必須創辦自己的馬拉松。1956年,當年張亮友29歲。他三次寫信給當時負責國家體委工作的賀龍將軍,建議在中國發展馬拉松運動。
新中國的第一次馬拉松就這樣安徽省肥東梁園拉開序幕。在由全國田徑理論研究會組織編寫的《中國田徑運動百年》中,有這樣一段話:“合肥舉行安徽省馬拉松測驗,張亮友跑出2:52:34.6的成績”,他也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位馬拉松冠軍。這個成績,直到91歲的今天,張亮友仍然能夠準確地一口報出,此后的六十年間,他先后參加過眾多國內外馬拉松賽事,并參與了亞運會、奧運會火炬傳遞。在他的感染下,妻子也和他并肩奔跑,這一跑,便是35年。
“在練跑步的時候,人家都笑我傻,下雪天都穿得很少去跑步。可是我既然下決心去跑了,就要一直跑。” 每當問自己為何可以堅持如此之久時,張老都會認為是堅持。因為堅持讓熱愛變成了習慣,讓跑步成為了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