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今天,仍然只有少數專業人士知道“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什么。
2012年11月19日,21世紀網報道稱,該媒體通過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對50度酒鬼酒樣品進行檢測,檢測出了三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成分,其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為1.08mg/kg,相較于衛生部對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規定的DBP標準“超標260%”。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另一個名字叫塑化劑,自此之后為行業廣為熟知。酒鬼酒隨之陷入“塑化劑風波”,不久后開始向整個白酒行業蔓延,并迅速掀起軒然大波。A股市場中的白酒類股票集體暴跌,有媒體甚至還稱名酒企業也存在“塑化劑”超標。
一時間,白酒行業談“塑”色變,輿論狂風暴雨中,真相的聲音越來越小。誰也沒有想到,這起“黑天鵝事件”,竟是本輪白酒行業調整的重要推手。
“塑化劑風波”疑云
2012年是中國白酒“黃金十年”的巔峰。11月18日,在央視2013年黃金資源廣告招標會上,白酒企業大出風頭。最后的“標王”爭奪,基本成為白酒主戰場,最后由劍南春砸重金從茅臺手里搶走,一時風頭無兩。
第二天,情況出現逆轉。
21世紀網刊登了名為《致命危機: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的文章。
光從題目看,文章的“致命”、“危機”、“超標260%”等字眼,就足以奪讀者眼球。更何況,這里面還有個新鮮名詞:塑化劑。
這個詞語在2011年5月,因中國臺灣地區200多家商家的產品受“塑化劑”污染,成為公眾口中人人喊打的新名詞。但在中國大陸,還缺少對塑化劑用于藥物的安全性研究,對其具體使用量和檢測方法、標準等,都還沒有相對詳盡的規定。
在2011年臺灣發生塑化劑污染事件后,依據《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衛生部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為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設定了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劑中的臨時限量。不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中國及其他國家均未制定酒類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限量標準。
從今天來看,當年的白酒“塑化劑風波”,可謂疑云成團、漏洞百出。
首先,白酒根本不需要塑化劑作為添加劑,因為白酒的感官指標中要求的是清亮透明,而塑化劑是起增稠作用的,添加塑化劑反而會增加酒體的渾濁感,影響白酒的感官水平。由此可以看到,行業完全沒有人為添加塑化劑的必要。
其次,白酒還要避免“塑化劑”的進入,它不但沒用,反而會增加副作用,口味、質量等感官水平會受到影響。
“塑化劑風波”之后,作為白酒上市公司的酒鬼酒申請臨時停牌,同時配合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及湘西州質量技術監督局進行抽樣檢測。
隨后,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官網上發布消息稱,沒有發現人為添加塑化劑行為。
這進一步證明了“塑化劑風波”并非是企業干預,倒是資本市場一陣熱鬧,很多業內人士分析,“做空者”憑借“塑化劑事件”在白酒行業大賺一筆,快速離場。
間接終結“黃金十年”
2012年11月21日,國家質檢總局在其官網公布了湖南省質監局對50度酒鬼酒樣品的初檢情況,檢驗結果顯示,其中DBP最高檢出值為1.04mg/kg。
盡管沒有人為添加行為,但酒鬼酒不能免責。
2012年11月23日,酒鬼酒發布重大事件說明及復牌公告稱,經質量監督檢驗部門對公司的嚴格檢查和對50 度酒鬼酒的檢測,未發現人為添加“塑化劑”的情況,有可能是在轉運、包裝過程中發生的遷移。公司將根據質量監督檢驗部門的要求,對轉運和包裝過程中的各個細節進行檢查,查明可能導致酒類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原因并進行整改。同時,就此次事件對廣大消費者及投資者深表歉意。
“塑化劑”風波算是告一段落。但它的影響,卻未能就此止住。酒鬼酒股價和產品在市場迎來大跌,整個白酒板塊市值僅在11月19日便蒸發近超過300億。
往后幾年,伴隨著行業調整,高端白酒價格近乎腰斬,包括酒鬼酒在內的酒企因為利潤連年虧損,一度被“披星戴帽”,最后酒鬼酒易主中糧集團。
“塑化劑風波”之后,很多酒企認識到,塑化劑有很大可能出現在酒液接觸的塑料制品中產生的遷移,因此迅速改進了工藝,找到解決酒中微量塑化劑的方法。
時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馬勇表示,白酒“塑化劑風波”發生后,引起消費者、監管部門和白酒企業的高度重視,對于促進白酒行業進一步重視食品安全,防范風險,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排除了技術和人為添加塑化劑的可能性后,白酒中塑化劑污染的源頭主要來自企業使用的塑料輸酒管道。白酒企業在政府指導下已經陸續完成塑料輸酒管道的更換,塑化劑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2012年,白酒行業步入調整期以來,隨著輿論關注度的下降,“塑化劑風波”在消費者心理上的影響逐漸淡化,該事件對白酒品牌銷售雖出現了一個短期影響,但長期看來利好白酒安全生產。曾經飽受“塑化劑”干擾的酒鬼酒,走出低谷后也迎來新生。
不過,6年后,“塑化劑”又在西鳳酒隔空響起。
2018年11月7日,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在其官網上披露一份檢測報告,報告顯示:西鳳國典鳳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的兩項塑化相關化學添加劑的含量不符合相關標準。
檢驗報告顯示,西鳳年份酒的增塑劑檢測結果為1.44mg/kg,報告為限值0.5mg/kg;塑化劑檢測結果為1.02mg/kg,對應限值為0.3mg/kg。兩項塑化相關化學添加劑的含量均接近限定標準的三倍。
時值西鳳酒沖擊IPO的當口,一下子吸引萬千眼光。這一事件直接導致西鳳酒上市計劃再次擱淺。
在此事件上,西鳳酒方面表現得十分積極,成立由時任董事長秦本平親自掛帥的綜合小組進行督辦。
公告顯示,涉及批次年份酒是在2012年5月定制生產,由于2013年白酒檢測中不包含DBP指標檢驗項目,產品完全符合彼時的國家標準。但由于仍有部分產品在流通,出于負責態度,在報請陜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示后,啟動召回。
然而,這一事件不但讓西鳳酒陷入輿論漩渦,同時也對遠離塑化劑多年的白酒造成了負面影響。回顧整個事件,你會發現,這其實是當年西鳳酒在上海國際酒類交易所上線的一款超高端“紙白酒”,只定制生產過一次,屬于“歷史遺留問題”。
無論如何,“塑化劑風波”的影響都堪稱深遠,正如1998年的“朔州毒酒案”一樣,這種突發性事件的出現,并非直接導致了接下來的行業調整,但它如一根導火索一般,迅速點燃了積攢已久的矛盾,行業新一輪的調整就此展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