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遠古時赤水河畔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于釀酒,時間上比杜康還早。而更為確切的是:《史記》記載,在漢朝,今仁懷一帶已有了“枸醬酒”,可以說是醬香型白酒的雛形。
古人釀酒過程
公元前135年(西漢建元6年),漢武帝劉徹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嘗到了今仁懷一帶產的酒——枸醬酒。為取悅漢武帝唐蒙繞道鳛部,即現在的仁懷一帶,取枸醬酒獻給武帝,武帝飲后,覺得甘美異常,贊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之說。到公元前130年,(西漢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于枸醬酒的緣故,竟改道出符關(今四川省合江縣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部而來。
1784年(清乾隆49年)茅臺“偈盛”酒號正式取名為茅臺酒,清末至民國相繼有“成義”、“榮和”、“恒心”燒房出現,繼承和發揚了源遠流長的傳統工藝,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
1915年,“成義”、“榮和”兩家酒坊均送出產品參加了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以其精美絕倫的品質冠蓋群芳,一舉奪得金獎,與蘇格蘭威士忌、科涅克白蘭地同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至此,茅臺酒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暢銷海內外。
茅臺醬香型大曲白酒以其香氣優雅、細膩,酒體醇厚豐滿,空杯留香持久為消費者所喜愛。它的工藝特點為“三高三長”。“三高”,是指茅臺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是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蒸餾酒;“三長”,是指茅臺醬香型白酒基酒生產周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茅臺醬香型白酒基酒酒齡長。
季節性生產,是茅臺醬香型白酒工藝區別于中國其他名白酒工藝的地方,也是茅臺鎮醬香型白酒工藝的巧妙之處。國內其他香型白酒的釀造,一年四季都可以投料生產,只需經過一兩次,最多四、五次發酵蒸餾取酒,便完成一個生產周期。而茅臺鎮醬香型白酒釀造,則是順應季節變化的自然規律進行,一年一個生產周期,講究“端午踩曲,重陽下沙投料”。同一批原料,要歷經八次攤涼加曲及堆積發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的復雜生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