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是夏天餐桌上的常客,只不過現在市面上的啤酒,除了一些進口的,基本只剩下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哈爾濱啤酒等品牌。而部分大家熟知的啤酒品牌,比如烏蘇啤酒、珠江啤酒等,也早已成為外資的囊中之物。
別看現在國產啤酒好像“不怎么樣”,但其實國產啤酒也有過“一城一啤”的黃金時期,也就是上個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當時國產啤酒雖然沒有形成大規模品牌,但幾乎每個省份都有不少優質啤酒,巔峰時期,地方啤酒多達813家:上海有光明、重慶有山城、廣東有珠江……
那么,國內啤酒市場現在為什么會演變成開頭提到的場景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的國產啤酒競爭過于激烈,讓外資“漁翁得利”了。
啤酒“四巨頭”崛起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啤酒市場四大“巨頭”就初見端倪。1993年,青島啤酒在兩地上市;同年,華潤集團和沈陽雪花啤酒簽約,并在第二年宣布成立華潤雪花品牌,同時在南北方多個省份布局;后來的燕京啤酒也在不斷并購和兼并,拿下華北和華南的市場......
國內啤酒市場的風生水起,也吸引了外資的目光,畢竟不管是什么領域,我國人口眾多,都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所以一開始外資都選擇用自己的品牌,試圖打開中國市場。可惜他們當時的市場調研還不足以了解國內啤酒的口味,也就是自己的產品不行,所以很快鎩“鎩羽而歸”。
但不過不愿意放棄我國市場的外資,很快就想到了另一種方式:收購。國內啤酒第四大“巨頭”——哈爾濱啤酒,就是外資最好的收購案例。
外資“收購潮”開啟,本土啤酒紛紛淪陷
由于當時國內的啤酒品牌眾多,并且競爭十分激烈,各個品牌其實早已經不堪重負,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看到有外資拋出“橄欖枝”,就都紛紛“淪陷”。
2004年,百威英博的前身收購哈爾濱啤酒99.66%的股權;隨后又盯上了湖南白沙啤酒、湖北金龍泉啤酒、福建雪津啤酒、南昌啤酒、金士百啤酒、大雪啤酒、珠江啤酒、浙江金獅啤酒、湖北雪豹啤酒,并且成功收購。
可以說,百威的布局已經遍布了國內從南到北的多個省份。除此之外,嘉士伯也先后收購了重慶啤酒、烏蘇啤酒等國產知名啤酒品牌。
這些外資做的不僅是收購國產啤酒企業這么簡單,它們還在不斷擠壓其他國產啤酒的生存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國產啤酒品牌沒落,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局面。
國產啤酒的沒落,對于酒友而言無疑是十分可惜的,不知道大家喝過哪些優質國產啤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