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到科普,誰見證兩個“中國第一”?
文 | 云酒團隊
六十載風雨砥礪,一甲子春華秋實。
60年前,中國第一本白酒釀造專業教科書《瀘州老窖大曲酒》由輕工業出版社出版問世;60年后,首部中國酒類綜合性科普讀物——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孫寶國院士主編的《國酒》,在酒城瀘州正式首發。
一個甲子,兩部在中國白酒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在瀘州老窖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一方面是中國酒行業智慧與心血的凝結,另一方面也為酒業提出了一個應該深思或是反思的問題。
從專業到科普,老窖見證兩個“中國第一”
6月19日,以“品國酒 閱中國”為主題的孫寶國《國酒》首發儀式暨《瀘州老窖大曲酒》出版60周年紀念活動,在酒城瀘州1573國窖廣場舉行。
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圖書館原館長周和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甘權,化學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偉斌,中國白酒泰斗陳茂椿之子陳尚智,中國白酒泰斗周恒剛之女周心明,瀘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付小平,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淼,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沈才洪,以及來自各高校和企業的代表共聚一堂,見證這一歷史交替的時刻。
1957年10月,四川多部門聯合開展瀘州大曲酒傳統釀造工藝的查定總結,共有來自瀘州、宜賓、成都、萬縣、綿竹等地15個單位的59名技術專家參與其中,包括中國白酒泰斗陳茂椿以及熊子書等。
▲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甘權
歷經兩年,1959年12月,《瀘州老窖大曲酒》正式出版,成為行業工藝操作規程教材,也是新中國第一本白酒釀造專業教科書。它不僅對濃香型白酒的技藝總結和傳承具有開創性的貢獻,更對中國傳統名白酒技藝的總結、提煉、推廣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甲子過去,孫寶國帶著《國酒》出現在瀘州老窖。《國酒》聚焦占國民經濟重要地位的白酒、黃酒產業,為社會大眾和海外消費者了解中國酒、研究中國酒、品味中國酒提供了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淼
劉淼表示,《瀘州老窖大曲酒》的出版推廣,以及瀘州老窖面向全國舉辦的數十期釀酒培訓班,首次將承載23代瀘州老窖國窖人心血智慧的“獨門秘技”在全行業進行了廣泛傳播與實踐,極大提升了中國白酒的釀造工藝和質量水平。而中國酒類首部大眾類科普性書籍《國酒》,正從另外一個維度對中國酒業的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從第一本白酒釀造專業教科書,到第一部中國酒業“百科全書”,瀘州老窖作為見證者、親歷者,從濃香鼻祖發展成為今天的白酒龍頭企業,它既是教科書中的教學范本,也是科普著作的推動力量。
透過《國酒》,看中國酒缺什么?
2011年以前,孫寶國一直在香料、香精等領域進行研究,而從這一年開始,卻轉向了中國白酒。因為,他深感自己和團隊有責任把中國白酒發揚光大,讓中國白酒走向世界。
這一轉向,實則是彌補了中國酒行業的一大空白。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
孫寶國在書中提到,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消費者對白酒、黃酒的了解和普及程度,與國外對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和紅酒的認知程度相比依舊相去甚遠。
時至今日,生產現代化、市場國際化已成為白酒、黃酒產業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普及白酒和黃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白酒、黃酒文化自信刻不容緩。
例如,近年來在國內不斷受到關注的白酒勾兌、低度還是高度好等問題,其實都反映了白酒行業與公眾、世界之間的脫節。在相當一部分大眾看來,勾兌這項技術工藝被誤解為降低品質,低度酒技術難度比高度酒更難,但消費者認知低度酒就是差酒。
▲《瀘州老窖大曲酒》、《國酒》收入國家圖書館
諸如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長期以來,大眾消費者甚至是部分從業人員都存在對中國白酒、黃酒認識模糊的情況,尤其是在諸多產品、工藝尚未具備行業標準規范的當下,中國酒行業更需要對白酒、黃酒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梳理,著書立說。
此外,一些既定的酒類知識,由于缺乏科普載體,難以觸及大眾,消費者對于中國白酒、黃酒的認識始終存在壁壘和誤差。《國酒》一書深入淺出,首次從概念、特色、代表品牌和企業詳細地對中國白酒、黃酒進行了集中介紹。
在國際上,中國白酒發展還未達到理想狀態,甚至未真正敲開外國市場的大門。在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當前,大力向國外市場普及白酒和黃酒的科學文化知識更為重要。
為此,《國酒》明年還將面向全球推出英文版本,助力中國白酒現代化和國際化。作為科普著作,《國酒》看到了中國酒業目前缺失的一個板塊,其出現恰好是對這一空白的彌補,也是酒類市場不斷走向成熟與理性的推動力。
你怎么看白酒與公眾、世界之間缺失的科普這一環?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