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老大是怎么來的?這個汾老大是誰`沒錯它說的就是山西汾酒。現在的白酒圈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盡管現在市值上汾酒不是“老大”但在公開場合上也沒有多少人說“茅老大”、“五老大”等等,我們現在聽到最多的還是“汾老大”,這是為什么呢?在這里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一下“汾老大”。
首先老大這個詞一般年輕人肯定承擔不起,它里面包含了價值、地位和意義,我們稍微研究一下中外歷史發展進程,就會發現“老大”這個名號和位置從來都不是“單一因素”能夠造就的,“老大”這個詞它包含了歷史、聲望、品質、實力、擔當等等能力集合的尊稱,任何單項冠軍都不能維持“老大”的長久地位。財富僅僅是“老大”地位其中的一項指標,這一項指標甚至都不是決定性指標,那么“老大”的內在邏輯是什么呢?
其實我們只需要查詢一下中國釀酒產業數據庫,就能發現真正能奠定“汾老大”現代地位和稱號的,跟它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幾乎無關,因為這個稱號本來就是現代才有的,我們還是要說一下這些年,汾酒它一直舉著“中國酒魂”和“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大旗,很多人就認為:與茅臺、五糧液等這些年輕的品牌相比,是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造就了“汾老大”的地位和名號,當然也有這個原因,畢竟歷史這一塊,沒有酒能比汾酒的故事更加厚重。
而且很多人認為,現在的釀酒技術就是當年晉商從山西帶出來,然后普及到全國的,只不過每個地方因地制宜釀出了不同風格的酒,這個我后面具體再往細了講,我們現在還是講講汾酒的高光時刻,這個方便大家了解,在汾酒的那個年代,它到底多牛逼,我們現在提起國酒,很多人都會想到茅臺,其實最初的汾酒才是國酒。但今天的茅臺獨霸白酒榜首,無酒敢出其右。其實在當時,在汾酒最輝煌的時候,連如今的茅臺也根本沒有辦法比擬。
首先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汾酒確確實實拿到了金牌,拿到回國以后,就開始宣傳,這個讓汾酒成為了民國時期第一個宣傳到全國的白酒品牌,而且在1949年的開國第一宴上面,汾酒也是指定用酒,后面很多招待外賓的宴會里,也一直都有汾酒,而且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很多人連飯都吃不上,更別說用糧食釀酒了,即使在條件那么惡劣的情況下,上面也要求不能少了汾酒廠的釀酒糧食,這些時候酒廠其實都是國家管控,因為這時候都是計劃經濟時期。
一直到1988年,國家不在管控白酒價格。在1988年以前,白酒的價格都由國家管控,當時的汾酒,茅臺,五糧液的價格都差不多,你要想增加酒企的收入,只能增加生產規模,而清香型的汾酒它剛好發酵周期短,出酒率高,窖藏時間短,生產上的優勢導致汾酒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在加上汾酒金牌名酒稱號,酒質口感又好,迅速就占據了全國白酒半壁江山,也讓汾酒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汾老大的名號也是這個時候誕生的。
從1988年開始一直到1993年這六年,汾酒連續六年獲得全國的銷量冠軍,在巔峰的時侯,汾酒的產量是五糧液的四倍,茅臺的六倍,市場占有率最高達到80%,就這個80%的占有率,我們現在都沒有酒廠能做到,太恐怖了,說到它能占領80%的市場,我們就能想到它肯定不是走高端路線的名酒,它必須要親民才到做到。就是從這里開始,1988年之后很多名酒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茅臺,五糧液,劍南春都開始大幅度漲價,有些酒廠也走了相反的路。比如說汾酒,古井貢酒,西鳳都選擇了走“親民”路線,要做讓老百姓喝得起的名牌好酒,這也導致它們后面錯過了白酒漲價的“黃金十年”。
讓它們在“平民化”與“高端化”的對決里面,失去一次機會,當然這個是我們事后諸葛亮,現在來看是這個樣子,但在當時就1987年的汾酒而言,利稅就有8830萬元,同一年的茅臺酒廠只有1391萬元,五糧液2208萬元,在當時是茅臺的6倍多,是五糧液的4倍,但現在汾酒的市值僅僅只有茅臺的十分之一,很多人都對“汾老大”的落寞“唏噓不已”,巔峰之后,汾酒開始走下坡路。一直到現在汾酒都賣不過“茅五瀘洋”,現在來看汾酒顯然是忽略了國人的“面子”,你太便宜,老百姓反而覺得你是不入流的二線品牌,時間久了反而消耗了自幾品牌的價值,而且中國人喝酒,70%都是在酒桌上喝,很多人喝酒喝的都是臉面,根本不是酒。
1988年酒廠的那道選擇題,現在來看也是很難選,當下的榮光和未來,要是我的話我估計會選當下,這事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歡迎留言探討。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