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院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都占有重要地位。至今,很古代書院相關的建筑遺存還散落在全國各地,通過這些記載歷史的建筑,我們依稀可辨到古時書院的身影。這期就讓我們一起去尋找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書院。
1岳麓書院
湖南的可謂是天下書院之冠,而今天更以其背靠湖南大學的優勢,將書院作為湖南大學下的一個分院,可以說,這是唯一保留下教學功能的古代書院,所以,我們對書院遺跡追蹤的第一站就駛向名揚天下的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東側,其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始建于北宋開寶年間,歷經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因南宋抗金名將張栻曾在這里聚眾講學,并有朱熹前來捧場而得大名,是古代政治會所型書院的代表。關于“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的說法的有很多版本,但岳麓書院從來沒有離席,足見其在中國書院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近代以來,又因梁啟超、毛澤東等人的足跡而再添光輝。如今是湖南大學的一個“國學分院”,目前國內關于書院方面最為系統的研究隊伍和最有份量的研究著作盡出于此。欲了解天下書院,非先去岳麓書院不可。
岳麓書院正門
岳麓書院內有個書店,我們去時正趕上書店在進貨,由于汽車開不進去,只能由工人將書挑進去,拍下這張照片時,我們依稀看到了古代往書院里運書的情景。
岳麓書院內景
岳麓書院內的池塘旁古樹參天,流水潺潺,頗有田園野趣
岳麓書院講堂
講堂又稱“靜堂”或“忠、孝、廉、節”堂,現在我們看到的講堂是清朝遺存下來的。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上面擺著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栻和朱熹兩位論講于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
講堂左側的書院學規牌
上面是岳麓書院的學規,相當于現在的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為: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圣賢;氣習名矯偏處;舉止整齊嚴肅;服食宜從儉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齒序;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絕;不可閑談廢時;日講經書三起;日看綱目數頁;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讀書必須過筆;會課按時蚤完;夜讀仍戒晏起;疑誤定要力爭。
岳麓書院時務軒
19世紀末期的維新變法時期,在譚嗣同推動下,湖南巡撫陳寶箴設立時務堂,梁啟超在此講學、宣傳變法失敗后,時務堂停辦,并隨后改為求實學院,1902年改為湖南大學堂,1903年,時務堂并入岳麓書院,抗戰時期毀于戰火。目前我們看到的時務軒是1994年為了紀念維新運動而新建的。
岳麓書院百泉軒
百泉軒是書院歷代山長的住所,但目前這幢建筑只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道具”,從這面看是百泉軒,從另一面看則是另一幢建筑,這是為了節省空間,更全面地反映書院的內容。
岳麓書院赫曦臺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赫曦臺是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修繕后的。“赫曦”的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據導游講,當年朱熹從福建的崇安來到長沙岳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時,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岳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現在這個建筑其實是清代修建的一座戲臺,由此可以推測,當時的書院如中國大多數的寺廟一樣,前面建有戲臺,以便在開廟會之類的集市活動時演戲用。其實中國古代的很多寺廟和書院,并不是遠離鬧市的清修之所,而是紅塵深處聚集俗眾的公共集會場所,不能太偏僻,也不能不提供廣大群眾普遍可以接受的文化生活,比如演戲之類的娛樂活動。
2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位于今湖南衡陽市石鼓區青草橋盡頭的石鼓公元左側,也是我們走的書院中所處位置最好的,依山環水,背靠石鼓山,左側湘江、后面耒江、右側湘江支流蒸江,三江匯流,遠處望去,像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堡。石鼓書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北宋初年,朝廷兩次賜“石鼓書院”敕額,由于朱熹、文天祥、王夫之等接踵而至此而盛名不衰。
石鼓書院正門
石鼓書院當然不能少了石鼓。現在我們看到的石鼓為1965年陶鑄首倡鑿制,當然是敲不響的鼓了。據導游講,唐朝黃巢起義以前的石鼓山上曾有一面石鼓,高六尺,叩之聲聞數十里。
石鼓書院石鼓
石鼓書院禹王碑亭
禹王碑亭亭柱上提著一副對聯:“蝌蚪成點通,天地衍大文”,此聯為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史穆所題,在碑亭中央放置著禹王碑。碑文字體奇古,似蜷身蝌蚪,刻的是無人認識的文字,據說是上古時代的蝌蚪文,相傳為大禹治水時刻于衡山。從兩晉時期起,就不斷有人前往南岳尋訪,但都沒有找到。宋代朱熹、張栻游南岳,遍尋禹碑未得,朱熹去世后,與其同時代的張世南在著作《游宦紀聞》中記述了蜀人何致游南岳時找到了禹碑,隨即照原樣拓了兩份,來到長沙,將其中一份摹刻在岳麓山頂一巨石上。1581年(明萬里九年),湖廣學政副使管大勛把從岳麓山摹下的禹碑碑文拓本翻刻在石鼓書院內,并造亭護碑,為禹碑亭。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重刻了石鼓書院已損毀的禹碑,1944年時被日軍炸毀,殘碑沉于湘江,20世紀50年代被打撈,“文革”時再度被毀,現在的禹碑是新刻的。在文物保護界,禹王碑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
3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在今天的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鵝湖鎮,位于原鵝湖寺西側。歷史上兩次有名的“鵝湖之會”在鵝湖寺舉行,第一次是朱熹與陸九淵的哲學辯論,第二次是辛棄疾與陳亮縱論統一天下大業。后人為了紀念朱熹與陸九淵的聚會而建立了“文宗書院”,明朝正式改稱“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正門
鵝湖書院經歷了多次重修,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筑,于200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書院的正門簡樸,這才是讀書人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狐貍精的傳說
相傳朱熹在此地講學時,與附近的一個狐貍精生情相戀,后來聽了山里老和尚的指點,殺死了狐貍精。朱熹非常傷心后悔,把狐貍精埋在了后山上,并修建了一個被人們稱為“狐貍洞”的小廟。
鵝湖書院狀元橋
青石雜草,古韻悠長,不經意間便穿越了歷史時空。
4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九江市星子縣內,緊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縣城9公里,傳為唐朝李渤所創。1179年,知南康軍的朱熹到任后予以重修;次年,書院修成并開館講學,白鹿洞書院揚名國內,朱熹離任后衰敗。事實上,沒有一所古代書院是連續辦下來的。
白鹿洞書院正門
白鹿洞書院的白鹿
栩栩如生的白鹿,卻代表了封建迷信的思想。
傳說當年的李渤曾在此養一只白鹿,紙筆墨用完了,就派白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買,鹿角上掛著一個小籃子,文具店老板認識這只白鹿,便將文具放入籃中,交其帶給主人,白鹿洞的命名也因此而來。眼前這兩只白鹿是書院從地中海地區買來的,游人要再花兩塊錢才能參觀。據說目前只有地中海地區才產白鹿,那么,不知古代中國的白鹿是傳說呢,還是確有其物。
白鹿洞書院的朱熹雕像
5橫渠書院
橫渠書院位于陜西省眉縣的橫渠鎮,是北方書院的典型代表,“關學”的誕生地。北宋思想家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后,便按照自己的興趣在此設館興教。在此處,張載還進行過井田制的實驗,組織民兵演習,準備參與對西夏的戰爭。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后世許多知識分子的座右銘。他的思想學說被稱為“張學”,從地域上又被稱為“關學”、“橫渠之學”。
如今的橫渠書院
橫渠書院內傳為張載親手所植松柏
6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位于江蘇省無錫市解放東路867號,書院創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當時知名學者楊時講學的地方。
明朝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被明神宗指責時任吏部文選司郎中的無錫人顧憲成有徇私行為,把顧憲成革職。顧憲成便回到故鄉開始講學。1604年,在顧憲成與眾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楊時講學原址上復修了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石牌坊
1626年,東林書院被魏忠賢閹黨集團禁毀。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即位后,懲處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并修復了東林書院。我們今天看到的東林書院是2002年全面修復后的。
東林書院依庸堂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為人熟知的對聯就懸于東林書院的依庸堂內,為顧憲成所撰,由現代著名學者廖沫沙所書。
7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是北方書院的代表之一,坐落于今西安書院門里。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工部尚書、著名學者、御史馮從吾因上書批評神宗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被罷官,歸里后,在長安寶慶寺講學。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陜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將寶慶寺東小悉園處建成書院供馮從吾講學,即關中書院。關中書院和東林書院的性質差不多,不但講學,也參議朝政。1626年,朝政把持著魏忠賢等開始焚毀書院,明熹宗下旨“一切書院俱著拆毀”,十二月關中書院被毀。后來重修,康熙三年(1664年)并被收為官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關中書院改建為陜西師范大學堂,當時成為西北的最高學府,民國時改為省立師范學校。今天為西安文理學院所在地。
關中書院正門
書院門
書院門是今天西安市南門內的一條街道名稱,其名即來自于街內的關中書院。現在是仿古一條街,集中了上百家專營筆墨紙硯和古董的店鋪。
8疊山書院
疊山書院坐落在在今江西上饒市弋陽城東,濱臨信江,始建于元朝延祐四年(1317年),是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南宋著名抗元愛國詩人謝枋得(號疊山)而建造的。清朝為官學,清末改為弋陽高等小學,革命志士方志敏、邵式平等于1916年到1919年間在此就讀。
疊山書院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大門高懸“疊山書院”匾額,據說是林則徐來此瞻仰時留下的手跡。
9淥江書院
淥江書院位于湖南株洲醴陵市青云山上,始建于北宋,正式命名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湖南省境內較有影響的書院之一,傳說中的朱張(朱熹與張栻)會講之地。如今的淥江書院比較破落敗,位于醴陵縣教師進修學校院內,校舍也成為進修學校的一部分,書院大門緊鎖,通過窗戶可以看到書院舊址內擺放的雜物及桌椅板凳等。醴陵縣教師進修學校另有教學樓,有一個高考補習班的學生在里面上課,不知是否也該成為“千年補習班”。
10信江書院
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位于江西上饒市區信江南岸的南屏山北麓,“鐘山峙于后,靈山揖于前”,中部隆起,北環信水,西帶豐溪,占地100余畝。
信江書院創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后改名為鐘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后山建樓以祭祀朱熹,更名為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稱信江書院。
信江書院全景
書院內鐘靈臺、春風亭、一榻軒、夕秀亭、日新書屋、亦樂堂等十余處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造型古樸典雅。
11白鷺洲書院
白鷺洲書院位于江西吉安市區東部,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間,因文天祥曾在此就讀而知名。1241年吉州知府的江萬里創建。創建者江萬里在元軍攻下江西后,也投水自盡。白鷺洲書院諸賢德生平表現說明,在砥礪道德情操方面,“會所型書院”是有成績的。近年,書院的兩座主體建筑風月樓和云章閣已整修一新。
12城南書院
城南書院是已消失書院的代表,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由張浚、張栻父子創建,城南書院因張栻主持和朱熹前來講學而出名,張栻去世后,迅速衰敗,古代的建筑蕩然無存。民國初年在其舊址上建立起湖南省第一師范,是毛澤東、蔡和森的母校,建筑為日本風格,不幸抗日戰爭時毀于戰火,眼前的這座建筑是1967年依照當時風格重建的。
城南書院
水井
整個第一師范中,只有這口水井是當時舊物,可以想象一座不到百年的學校校舍都未曾保存下來,何況所謂千年書院呢!
13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位于河南商丘,商丘是北宋時的“南京”,即南部的備用首都,后來稱為歸德府,現在保留著清末完整的古街道和城墻,很像山西的平遙古城。穿過狹窄的歸德府古城街道,再朝東南看去,就能望見書院的相關建筑了。應天書院為五代后晉時開辦,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于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重要的官方學校之一。現在的書院是2007年重新修建的,還沒有完全建好,據導游介紹,書院完全建好后,其北門可以接到商丘古城南門。
應天書院書院正門
14豫章書院
豫章書院舊址位于南昌市西湖區東書院街8號,清代稱為江西四大書院之首。今天是南昌市第十八中學,以培養藝術類學生見長。書院的古建筑已經全部不存在了,只有學校門旁的墻上的這塊牌子還能提醒人們這曾是江西的第一大書院。據門口的保安介紹,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這里曾是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校址,后來才改為第十八中學的。當時還有古建筑存在,好像是一個戲院式的格局,校長在戲臺上辦公,普遍教師在戲臺下辦公。大約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拆除的。
南昌豫章書院舊址
讀書 思考 旅游 記錄 收獲
休閑讀品雜志社微信ID:xiuxiandupi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