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熙像
周學熙 (1865—1947), 字緝之, 安徽至德(今東至)人, 民國初年財政總長,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 和張謇并稱 “南張北周”
周學熙 (1865—1947),安徽至德(今東至)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和張謇并稱“南張北周”。周學熙在民國初年擔任過兩次財政總長,興辦了一系列企業,包括水泥、煤礦、紡織、玻璃、陶瓷等行業,是華北地區近代民族工業的奠基人。
1
周學熙在早期的仕途上,得到其父周馥官場關系網的幫助很大。周馥做過李鴻章幕僚,追隨李鴻章40年,曾任直隸布政使、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周學熙二十多歲時考中舉人,之后到北京會試屢次落第,1898年,他捐了個道員的官銜,很快被安排到開平礦務局。開平煤礦是由李鴻章委派唐廷樞于1876年籌辦,號稱“中國第一佳礦”,周學熙剛去,就當了會辦(副職,地位僅次于總辦、督辦,總辦張翼是他的七弟周學淵的岳父),第二年就當上了總辦。但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開平礦被英國商人使用手段侵占。周學熙拒不在合約上簽字,辭去了總辦職位,次年以候補分發山東。當時的山東巡撫是袁世凱,袁世凱和周馥在李鴻章手下共事時關系不錯,后來又結成了親家,所以周學熙一到濟南就受到重用,開始籌建一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新式學校。當年十一月,山東大學堂宣告成立,課程內容既有經學,也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外語。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后,各省中創辦最早的新式大學堂,就是今天山東大學的前身。
山東大學堂成立不久,袁世凱就前往天津擔任直隸總督,周馥改任山東巡撫。周學熙需要回避,于是也去了天津。當時八國聯軍兵禍剛過,私錢泛濫,袁世凱委派周學熙辦銀元局鑄銅元以穩定經濟。周學熙在廠房、機器、資金和工匠等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用了三個月建成了造幣廠,每日鑄幣三十余萬枚,銅元發行后大受歡迎,銀元局很快還清了籌建造幣廠時的借款。
1903年3月,袁世凱派周學熙赴日考察工商。日本的現代化建設對他觸動很大,歸國后,他向袁世凱建議成立工藝總局,向社會灌輸“工業為富強根本”的思想,在直隸地區把工業化發展起來。袁世凱遂任命周學熙為總辦,于當年9月開辦了直隸工藝總局,以各種方式引導民間創辦實業。周學熙認為,要發展實業,就得有穩定健全的金融體系作保障,“蓋必先有健全之金融,而后有奮興之實業。”1906年,他又督辦了天津官銀號,將營業范圍擴大至民間。加上此時造幣廠生產已步入正軌,一年利潤可得七八十萬兩銀,周學熙考慮后,認為興辦實業條件成熟,于是決定趁著全國大興鐵路的機會,辦一個水泥廠。
1906年7月,水泥廠建成。它的前身是1889年唐廷樞創辦的唐山細棉土廠,1900年被英商連同開平煤礦一同侵占。經過一再交涉,周學熙以7.4萬元低價贖回,更名為“啟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
啟新洋灰公司成立后,周學熙向天津官銀號和淮軍銀錢所各借50萬銀元,購買新式窯磨及進口設備,并在當地勘察找到了原料。相比早先的唐山細棉土廠,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高。啟新的“馬牌”水泥投入市場后銷路大暢,在全國設了六十來個銷售處,一直賣到了長江流域。周學熙看準了市場對水泥的急度需求,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在十余年間增設了三個新廠,并收購了競爭對手湖北水泥廠。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啟新洋灰公司的水泥一度壟斷了中國市場,在解放前,是中國最大的水泥公司。除了水泥廠,周學熙還投資建立了馬家溝機器制磚廠(今馬家溝耐火材料公司)、啟新磁廠(今唐山陶瓷廠)、啟新機修廠(今唐山盾石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近代唐山建材工業的格局。
周學熙對開平煤礦被占一直耿耿于懷,收回唐山細棉土廠后,他于當年冬天向袁世凱建議,“以灤制開” — 在開平礦附近,再辦一個比開平規模大的灤州煤礦,將開平礦區圍住,然后通過競爭壓垮開平,使其就范,最終達到收回的目的。
這個想法得到了袁世凱的大力支持。1907年,灤州煤礦有限公司成立,周學熙出任總經理,以50萬兩官銀啟動,另募200萬兩商股,明確表示“招股權限為華商,概不搭入洋股”。為表示官方態度,袁世凱宣布“灤州煤礦三百三十平方里嚴禁他人采礦”,同時明定該礦是北洋官礦,為北洋軍需服務。灤州開礦后,周學熙既引進了最新式的采煤機械,也土法挖了很多小煤窯,力求盡快擴大規模。從1908年正式投產到1912年,灤州煤礦產煤80多萬噸。英商從一開始就動用各種關系對灤州煤礦進行打壓,甚至虧本賣煤打價格戰。周學熙向洋行借款維持生產運營,又遭到開平公司的暗中阻撓,最后不得不發行了150萬兩的債券。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灤礦的股東們見政局不穩,紛紛要求同意開平煤礦“聯合營業”的建議,以獲得英國庇護。周學熙最后只得接受合作談判,1912年6月,開平、灤州兩礦達成協議,同意合并成中英開灤礦務有限公司,管理權由英方把持。
周學熙對此結果非常失望,拒絕出任新公司督辦。此后近三十年中,開灤煤礦始終被英資公司控制,1941年被日軍侵占,日本投降后又被英資控制,直到1952年才徹底收回。
不過,周學熙也承認,開灤聯營后,拯救了灤州煤礦。從1912年到1932年,灤州煤礦的凈利潤累計達到4614萬元,年均230萬元。灤礦利用積累的資本,投資興辦了一大批企業,如華新紡織公司的唐山、衛輝兩廠,秦皇島耀華玻璃公司,中國實業銀行、華新銀行也有灤礦的資金投入。
開灤合并后,周學熙在袁世凱政府里擔任過兩次財政總長,1916年辭職后,他去了天津,著手興辦計劃了很久的紡織廠。紡織廠選在天津,和他當初開辦工藝局鼓勵工商業關系很大:當年直隸地區實習工場培養出的工徒大多是織布、印染行業,到1915年時,山東、直隸形成了多個織布生產區,對紗錠需求很大。1918年6月,華新紡織公司正式開工生產,時值一戰末期,天津棉紡工業缺少外資競爭,到1919年,華新就獲利140萬元,而其總資本也不到200萬元。之后,華新公司又陸續在青島、唐山、汲縣(今衛輝)開辦分廠。發展到最繁榮時期,華新公司股本達932萬元,紗錠近13萬枚,工人數近9000余人,構成了華北最大的華商紡織工業體系。
1919年,周學熙又創辦了中國實業銀行(附設一個保險公司),為發展實業提供資金支持。中國實業銀行初期資本近四分之一來自啟新、灤礦和華新三大公司的投資。實業銀行總行設在天津,并于北京、濟南、上海等重要城市和商埠設分行,后來為了方便華新四個紗廠的資金運轉,1923年又另行創辦了華新銀行。周學熙所辦的實業,也有不成功的。1908年,周學熙受清政府委派,開辦京師自來水公司。北京城內井水不宜飲用,居民多是買城外挑來的水,非常不便,自來水公司計劃鋪設管道,從城外引水進城。創辦公司的消息公布后,各方都認為必能獲利,認股者頗為踴躍。經過復雜的線路籌劃和施工,自來水工程于1910年2月全部竣工。但令人意外的是,自來水公司經營并不順利,城內居民或是不愿使用,或是想方設法偷水,公司建成后連年營業不佳。
2
周學熙不僅通過興辦實業為北洋軍閥集團創造了財富,也通過財政手段扭轉了民國初年的經濟窘境,時人贊譽他為“北洋實業之導師,民國財政之權威”。他在民國時期擔任過兩次財政總長,第一次是1912年。清帝退位后,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周學熙于當年7月被任命為財政總長。周學熙剛接手這個工作時,民國政府的財政情況很不好,清朝國庫沒留下多少錢,各省的稅賦收不上來,還總是跟政府要錢,民國政府只能走清政府的老路——借款。周學熙當財政總長幾個月前,總理唐紹儀曾向壟斷對華借款權的英、法、美、德四國銀行團商洽借款事宜。四國銀行團提出以監督北洋政府財政和軍事為借款條件,全國輿論大嘩,唐紹儀只好放棄,又聯系了一家比利時銀行。四國銀行團得知后,由政府出面向袁世凱提出了強烈抗議,又攪黃了唐紹儀辦理的借款,唐紹儀憤而辭職。
周學熙出任財長后,不得不和國務總理趙秉鈞重新與銀行團交涉。談判期間插曲不斷,到1913年4月終于談妥:由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向民國政府出借2500萬英鎊,但扣掉傭金、之前欠款及各省借款等之后,袁世凱政府實際上拿到手的尚不足1000萬英鎊(約合1億銀元),而到期歸還的本息則高達6785萬英鎊;借款須以中國鹽稅、海關稅及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四省所指定的中央政府稅項作為擔保,銀行團同時還享有各種優先權、監督權、審核權、用人權。周學熙本人對此次借款也是有苦難言,形容為“飲鴆止渴之謀”。大借款協議簽訂前夕,宋教仁遇刺,黃興等人懷疑是袁世凱所為,認為他力促借款原因之一是籌措軍費同革命黨開戰。作為大借款的主要操辦人,周學熙受到了輿論及革命黨人的猛烈攻擊。周學熙抵擋不住壓力,借款簽字不久后即辭去財政總長一職。
大借款實行后,民國政府的財政出現了好轉。袁世凱打算稱帝,為籌措經費,再三要求周學熙再次擔任財長。1915年3月,周學熙就職,在財長的位置上又待了一年多。周學熙兩次任財長期間,他的財政政策主要有:
一,明確提出國家稅和地方稅概念,二者不相混淆,同時明文規定了各稅種的歸屬。這是周學熙1912年初任財長時就開始做的工作,1913年底政府出臺了相關法案,又設置了國稅機構進行征收。由于主要稅源都被劃歸中央,地方只征收一些雜稅,地方拒不配合,到1914年國稅征收機構就被撤銷。
二,鹽務收歸中央。辛亥革命后,各省相繼獨立,鹽稅為各省所控制。1912年9月,周學熙在財政部內設立鹽務籌備處,1913年起,開始將所有鹽務收入款作為中央專款存儲。隨之周學熙又設立鹽務稽核機構,形成了一個鹽務行政和鹽稅專業管理體系。鹽務為民國政府帶來了不少收入,1912年民國政府實收鹽稅1660萬元,到1914年,鹽稅收入就達到了6800萬元。
三,統一幣制,確立金匯兌本位制,發展銀行業穩定金融。當時東南各省為籌措軍費,濫發紙幣,西北經濟恐慌,紙幣不受歡迎。周學熙建議收回全國紙幣,開設中央銀行管理國庫、發行新貨幣,發展商業銀行、國際銀行完善銀行業,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因為種種原因,幣制并未真正統一,銀行業的發展也沒有達到他預想的結果,直到1919年,他還在為此惋惜,認為中國實業不興,和銀行業不發達有很大關系。
四,引入新稅。周學熙借鑒西方稅項,加征印花稅和所得稅,印花稅于1913年施行,印花稅稅負輕微、成本低廉,能為國人所接受,年收入能有兩三百萬元。除此之外,他也曾計劃征收所得稅和遺產稅,但未能實行。就是靠著這種不擇細流的開源手段,政府財政狀況有了好轉,到1915年,國庫每年能結余兩千萬元左右。
1915年8月,楊度等人在袁世凱的授意下,組織了“籌安會”,公開鼓吹復辟帝制,周學熙明確表示反對,辭職不成,被袁世凱軟禁于北海見心齋。直到1916年3月,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周學熙才辭去財政總長一職。之后他再度投身實業,又陸續創辦了華新紡織公司、實業銀行、耀華玻璃公司、華新銀行等幾個企業。
3
到1924年為止,周學熙共創辦了大大小小十余家企業,他成立了實業總匯處,以統籌管理灤州煤礦、啟新洋灰公司、華新紡織廠及耀華玻璃公司等,之后陸續辭去各公司職務,1931年后,基本從實業界退出,以讀書、念佛自遣,1947年在北平去世。
關于退出實業界的原因,1925年,周學熙在日記里寫過這么一段話:“今歲年近六十,精力就衰,時事又多變幻,卒非老朽所能周旋,毅然辭去各大公司職務。”
周學熙隱退后,把企業交給自己的兒子、侄子、兄弟打理。那些企業還是照常運行,但是已經在走下坡路了。他的侄孫周景良回憶說,父親周叔弢(tāo)當時負責紡織廠業務,經常天津、唐山兩邊跑,干得很傷腦筋(當時青島華新因為日商競爭,已經開始虧損)。到三十年代,華新紡織公司解散,幾個廠先后被日資控制,中國實業銀行1935年被南京政府兼并,抗戰爆發后,啟新洋灰公司被日本占領,至于灤州煤礦,1912年開灤合并后就跟他沒了太大關系。
周學熙從1906年投身實業開始,到二十年代中后期隱退,在實業界只活動了二十來年,卻締造了華北地區最大的實業集團。他能取得成功,和他的官方背景有著密切關系。他憑借著父親的蔭蔽步入實業界,又和袁世凱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在北洋軍閥集團的支持下,順利籌集到資金并取得了經營特權,他籌建的最大的兩個企業 — 啟新洋灰公司和華新紡織公司,建廠時所借官款利息都低于一般借款,啟新投產后,由袁世凱出面,把生產的水泥攤派給了各大鐵路工地,稅收、運費也打了折,1914年啟新又脅迫收購了張之洞支持創辦的湖北水泥廠,基本上壟斷了國內水泥市場;1915年,周學熙向政府提出了辦紡織廠的計劃,不僅要求貸款低息,機器、原料、產品運轉免稅,甚至要求在直隸、河南、山東三省30年專利權,其他人不得在這三省自辦紗廠。周氏企業對官方依賴如此嚴重,受到北洋政府政治影響也就自然而然了。北洋財政部門的皖系和粵系不和,粵系以專利一項太過專斷為由,駁回了這個要求。華新紡織廠籌建期間,曹汝霖當了財政總長,找借口要將華新由“官督商辦”收回官辦。周學熙找時任總統的徐世昌和總理段祺瑞疏通,又籌集商股,最終才避免了被收回。這是1918年的事,離袁世凱去世才兩年,政府人事變更的影響就露出苗頭,之后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 啟新洋灰公司股東間矛盾越來越大,1924年,周學熙在股東常會上被袁世凱八兒子袁克軫掏出手槍拍桌子威脅,袁克軫還是他的妹夫;軍閥們和地方當局盯上了周學熙的幾個大產業,政府有攤派,軍隊到了唐山都找他要錢。最初他在北洋有關系,那些大員都是企業股東,還能解決問題,后來的軍閥就不認了,他也沒辦法。時事多變幻,沒了政府的支持,確實非他所能周旋了。
周學熙也知道,借助官方力量做生意難以長久,所以他1910年代后期籌辦青島華新紗廠時,是自己家族人投的錢,但因為沒有官方扶持,前前后后拖了好幾年,又遭到日商惡意競爭,建成后沒幾年就開始虧損。
4
周學熙從1901年創辦山東大學堂到籌安會成立前,一直是袁世凱發展現代化的得力助手。1903年,周學熙到日本進行考察,途中寫了一部《東游日記》,他在文中說:“日本維新最注意者,練兵、興學、制造三事。”練兵有袁世凱在做,他做的則是興學和制造。除了興辦山東大學堂外,今河北工業大學的前身——北洋工藝學堂,也是在他的建議下辦起來的。該校經歷了數次分化和合并,目前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也聲稱北洋工藝學堂為其前身。袁世凱編練新軍,周學熙也出力不少,銀元局盈利后,每年要上交給袁世凱40萬兩銀,袁世凱拿著這些錢組建了北洋五、六兩鎮。
周學熙關心國外新技術,在機器和技術上很舍得花錢。辦水泥廠時用年薪一萬多兩銀子請德國工程師,買的是丹麥最新式的旋窯,二十幾年間更新了三次設備,他的廠里二十年代初就用上了美國美電公司和德國西門子公司新的電氣動力設備,創辦耀華玻璃公司時買專利花了52萬元,占了資本總額將近一半。不知是不是早年受到了袁世凱影響,他在對待現代化的態度上和袁世凱是有些類似的(感興趣讀者可參考本刊2011年第三輯《袁世凱與中國現代化的“假晶現象”》)。作為一個推動了華北地區現代化的實業家,他對時代潮流敏感,能主動接受新事物,但骨子里卻是非常守舊的。和他在袁世凱手下共事過的葉崇質,加入周氏集團后曾任天津華新紗廠、河南衛輝華新紗廠坐辦,中國實業銀行、啟新洋灰公司常務董事,華新銀行總經理。葉崇質之子葉篤莊回憶說,他們那些人辦工廠,用的還是衙門那一套做派,總辦、坐辦、會辦這些管理人員就是工廠里的“官”,工廠里下屬見上司要遞手本。周學熙本人似乎很享受這種等級制度帶來的滿足感,他早期任啟新公司總經理時,主要負責人都捐了官,公司門口擺放著府衙里才有的水火棍和虎頭牌,他每到公司巡視,門房當差的都會在前高喊“總(經)理到!”,全體職員屏息肅立。
周學熙在自編年譜里對晚年的事情談得不多,不過這時的他看起來依然保守。周氏子弟自小在家塾中學習,有孫輩甚至以私塾教育代替了初高中。他的另一個侄孫,史學家周一良就是十八歲時從家塾直接進入燕京大學的(從他《畢竟是書生》一文來看,他入“洋學堂”前先讀私塾打下“舊學”基礎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個例)。周學熙認為儒家學說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修養,親自編訂了家塾課程標準。家塾以讀圣賢經書格言為主課,其次為正課,學習論事、通訊、與人交往;新學中選一門,如銀行學、商學等。西文為輔課。楷書、圖畫或測繪等為余課他還在家里辦了師古堂,專門請老師來家里講講授《孝經》及性理、古文等書。這時候周學熙自己已經沒有經營企業的壓力了,新機器和新技術也解決不了時局變幻給家族企業發展帶來的困難,他又做回了那個傳統保守的自己。
天津造幣總廠大門
這座大門位于天津市河北區中山路與宇緯路路口。1902年,周學熙主持開辦北洋銀元局鑄幣廠獲得成功后,次年赴日考察回國后又興建了戶部銀錢總廠,1912年, 兩廠合并為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1930年代被撤銷。造幣總廠的廠房、家屬區等建筑已經成為民居, 門樓是1914年的建筑,2009年曾系統整修過。民國時期最著名的貨幣 — “袁大頭” (袁世凱頭像系列硬幣),最先就是在天津造幣總廠鑄造的。攝影:王超
周學熙天津故居
該建筑位于天津和平區澳門路3、5、7號, 現為民居。周學熙晚年長期居住在這里。
攝影:王超
編輯: 九章 審核:子白
休閑讀品雜志社
(xiuxiandupinTX)
本文原創,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