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楊孟涵 華夏酒報
這些覆蓋諸多一、二線名酒企業的“擴能運動”,背后的原因何在,又指向于何方呢?
一線、二線名酒,正集體推動一場產能增量的大動作。
7月12日,瀘州老窖發布公告稱,將投資實施瀘州老窖智能釀造技改項目(一期)。項目總投資約47.82億元,建成后產能規模為年產基酒8萬噸、基酒儲存能力10.4萬噸。所需資金由釀酒公司自籌,項目建設期為2022-2026年。
不僅是瀘州老窖,茅臺、五糧液、汾酒等一線企業,也紛紛加碼產能。
今年1月,茅臺決定投資41.1億元,實施“十四五”醬香酒習水同民壩一期建設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可形成系列酒制酒產能約1.2萬噸。
5月27日,在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上,五糧液透露,公司將進一步擴能,釀酒產能將由10萬噸擴展到20萬噸,制曲由10萬噸擴展到20萬噸,儲酒能力擴展到100萬噸。
按照五糧液的規劃,將在2024年建成行業規模最大的百萬噸儲酒基地。此前,在年初,五糧液就已經提出了擴張制曲能力的相關計劃。
近年來風頭正盛的汾酒,同樣提出了一個耗資91億元的技改原酒儲能擴建項目,計劃新增年產原酒5.1萬噸,建設周期為三年。
其他一些準一線、二線酒企,同樣提出了擴能計劃。
例如,今世緣今年提出擬投資90.76億元,實施南廠區智能化釀酒陳貯中心項目,預計將新增優質濃香型原酒年產能1.8萬噸、優質清雅醬香型原酒年產能2萬噸。
5月26日,舍得酒業召開2021年股東大會。會上,舍得酒業通過《關于投資增產擴能項目的議案》,投資70.54億元用于投資建設增產擴能項目,建成后公司預計將新增年產原酒約6萬噸。
這些技改擴能項目,投資額度少則40億,多則近100億,新增的產能、儲能都是以萬噸計。那么,這些覆蓋諸多一、二線名酒企業的“擴能運動”,背后的原因何在,又指向于何方呢?
因應高速發展的市場需求,抓住“提前量”,或為很多企業擴能的初衷。
以山西汾酒為例,其2017-2021年間,均保持了高速增長狀態,營收、凈利增幅動輒在30%以上,2021年度凈利增幅更高達72%,如此高速的增長,急劇擴大的市場覆蓋面,迫切需要以豐厚的產能為基礎。
五糧液方面也表示,“再造一個五糧液”是公司的戰略目標,公司將從夯實產能根基、助推效力提升等方面入手。
此外,擴大基酒產能與儲酒能力,也指向于提高優質酒的基數,以便于這些名酒企業在高端領域與對手展開競爭。
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延才曾對外表示,目前國內白酒總體產能持續下滑,但高品質白酒市場供給仍不到我國白酒產量的1%。
五糧液在2021年財報中明確提出:結構性增長已成為白酒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優質產能供給增長遠遠趕不上高端消費需求增長,行業“長期不缺酒、長期缺好酒”的品質競爭時代邁向縱深。
向優質、產能進發,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要擴大基酒的產能。
以濃香型龍頭五糧液為例,其高端酒制作采用“掐頭去尾”工藝,即只選取最好的部分,其高端產品“普五”的產出率只有20%左右。這意味著只有擴大基酒產能,才能提高優質酒產能。
其他名酒企業面臨的問題大致類似,醬香型名酒更需長期存儲才能達到優質標準,這也是諸多企業紛紛擴大儲能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優質酒產能稀缺;另一方面,各個酒企的營收與凈利增長越來越依賴于優質高端酒。在行業分化日益嚴重、凈利潤越來越向名酒集中的當下,擴大產能與儲能從而提高優質酒出產率,自然成為應有之義。
不過,對于這些名酒企業而言,大量新增的優質產能還要面對未知的市場。在消費傾向變化加快、消費能力受制于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當下,這樣的巨額投入也面臨著一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