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九寨溝地震祈禱
為新疆地震祈禱
愿平安!
▌全文共9565字,閱讀需要17分鐘
假如地震明天來臨?
文/徐沅
▲ 震兩年后的北川縣城
2017年8月8日晚21點19分,四川省九寨溝縣境內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2017年8月9日7時27分,在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于北緯44.27度,東經82.89度。震中位于精河縣托里鎮,距精河縣城37km,震中區域震感強烈,石河子、昌吉、烏魯木齊有震感。
連續兩次短時間內發生強震,不得不引發我們思考?假如地震明天來臨,已經不在是假如。
寫這個選題的想法起于2009年5月,當時各地為紀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紛紛搞了許多紀念活動,有些場面很煽情,而且,據說汶川要投入巨資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館,引起網絡上的熱議。我們初始的想法是應該借紀念5.12地震的機會,更多地普及防震、救災的知識,而不要將紀念活動流于煽情的形式上。
一年多來,我們曾先后去過寧夏海原、河北唐山、四川汶川等地,親自察看那里的地震遺跡以及災后重建情況,拜訪有關專家,了解各地的防震抗災措施。一路走下來,我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為我們發現,盡管我國是一個地震災害頻發的國家,5.12地震又帶來這么多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人們的防震抗災意識卻比較淡漠,總覺得地震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所以,無論在建筑物設計、城市規劃,還是人們的防震行為訓練上,都存在很多不足。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有朝一日地震再度降臨到我們頭上,仍會造成5.12那么巨大的傷亡。
而地震其實離我們不遠,每天都有可能發生。
就在筆者調研、撰寫此文之間,不到一年時間,全球又發生了兩起破壞性嚴重的地震,一是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發生在海地的7.3級大地震;二是北京時間2010年4月14日發生在中國青海玉樹的7.1級大地震。海地地震死亡人數高達25-30萬人。青海玉樹地區本是畜牧區,地廣人稀,不少人仍在從事牧業,本應傷亡較小,但就是如此,常住人口不到2萬人的小鎮結古的傷亡人數也高達8000余人。
種種現象表明,地球似乎進入了一個地震頻發期,而我國又處于頻發期的地震帶上。有相當一批從事地震趨勢預測的專家指出了這一趨勢,甚至有學者預測到了某一年可能發生地震的大致位置。盡管這些研究只是探索性的成果,不能作為預測地震的確定根據,但對于提醒我們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還是有推動作用的。
本文的主要內容有三部分:
1.明確地震可能隨時降臨我國的客觀事實。
2.介紹發達國家的防震救災經驗。
3.請專家介紹應采取的抗震防災措施。
我國地震頻率和強度居世界之首
1
地震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人類能察覺的地震(即有感地震)還不到1%。科學家們通過對地球上地震發生頻率的統計,在地震比較頻繁和劇烈的地區劃出了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大陸斷裂地震帶和大洋海嶺地震帶等大地震帶,其中有兩條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的范圍均涉及我國境內,而我國也是受地震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國土面積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6.7%,但發生的地震占到了全球地震總數的三分之一,死亡人數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60%。
分布廣泛的地震帶給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造成了嚴重威脅,許多大城市就直接位于地震帶之上或者靠近地震帶。國家曾經組織相關機構專門對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險程度進行了評估和等級劃分,制作出地震烈度區劃圖,并間隔若干年還會重新修訂發布,現行的地震烈度區劃圖是90年代頒布的。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79%的國土位于地震烈度6度或6度以上的區域,近70%的大城市(指人口超過200萬的城市)處于地震烈度7度或者7度以上的地區,一些省會城市如北京、西安、蘭州、銀川、太原、昆明、海口、拉薩、烏魯木齊和呼和浩特等,都位于8度甚至8度以上的區域內。此外,還有許多國家重要工業廠區都位于嚴重地震災害危險的區域內。
地震的威脅還來自它的頻發性,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我們得到了一個驚人的信息: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于世界之首。和國外相比,我國古代歷史文獻較為豐富,所以其中保留了大量關于歷史地震資料,這在近代科學記錄出現之前是很難得的研究資料。歷史上,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比較容易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后發生7級以上地震49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近800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僅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 中國的地震帶分布圖
地震尚無法預測
2
面對地震災害,我們能否像預報天氣變化一樣提前知曉它的來臨呢?答案是目前還不能。現在,人類的科學手段仍然無法做到準確地對地震災害進行預報。地球內部的活動十分復雜,以至于專業人士都戲稱“知天容易懂地難”,天上放幾個氣象衛星就能把整個地球的大氣變化都看得清清楚楚,而要搞清楚地下的巖層活動,卻要依靠地下鉆探,這項研究十分困難,僅憑現有的鉆探技術至多只能達到地下十幾公里,但地震震源深度一般都在地下幾十公里之下,可謂鞭長莫及。
盡管預測地震無法實現,人類依然在這方面做著努力和嘗試,但地震卻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一次次地用慘痛的教訓捉弄著人類。
一些人心懷僥幸地認為處在地震帶上的歷史悠久的大城市一般不會有大地震,因為它是人類長期居住選擇的結果。然而,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以地震發生的特征來看,一般特大地震的“潛伏”周期都很長,往往在幾千年左右,僅以人類的歷史記載很難捕獲它的蹤影。所以,在它“潛伏”時,人們容易認為大地震不會發生,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發生過汶川地震的龍門山斷裂帶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在汶川地震之前,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十年的觀測結果都顯示龍門山斷裂帶很“安靜”,于是人們就認為當地不會有大的地震發生,甚至有人主張把該地區從全國強震重點防范區的名單上劃除,結果地震發生后,防震措施很不到位,甚至沒有儲備應對地震災害的救援物資,最終留下了慘痛的教訓。同時,由于特大地震釋放了長期積蓄的巨大能量,人們又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個地區發生了特大地震后,該地區就不會再發生特大地震。但這種想法只是人們的一廂情愿。特大地震釋放的只是某一個點的能量,并不能說周圍一片都將會很安全,相反這些能量的釋放反而會影響周邊地區的地質構造,觸發新的地震。比如,1975年遼寧海城發生了7.3級地震,同樣在環渤海灣地區的唐山,1976年又發生了7.8級地震,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和損失。
人們注意到,在一些地震發生之前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如井中冒渾水、動物出逃、地光、地聲等前兆,由此,也有人試圖利用自然異象來預報地震。如汶川地震后,一些地方出現的動物大量遷移的現象成為人們搜集、關注的焦點,一度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并不完全可靠,我國幾乎每天都有一些自然異象發生,這些異象與地震沒有完全的對應關系,一些異象出現之后并沒有地震發生,而一些大震發生前也毫無征兆可言。地震預測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其成因十分復雜,僅僅依靠某一種原因未明的自然異象來斷言推測地震,顯然是不科學的,隨意發布消息,造成社會混亂,也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在目前預報地震的條件還不具備的前提下,各國對于地震的預報都十分慎重,因為地震一旦誤報造成的損失也是相當巨大的。1972年,兩個墨西哥人向政府預報說,該國的皮諾特巴納爾市將發生地震,結果,這一“預報”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混亂。事后,皮諾特巴納爾市市長忿忿不平地抱怨說,這次“預報”造成的經濟損失,比1968年8月發生的7.5級地震還要嚴重③。
中國地震帶分布說明
通過對我國地震活動情況的統計和研究,地震(地質)學家在我國境內劃分了23個地震帶,并按其地域分布和活動特點劃為華北地震區、臺灣地震區、西南地震區、華南地震區、西北地震區和東北深震區。
范圍 | 地震帶 | 主要涉及城市 | 歷史特大地震記錄 | 傷亡人數 |
華北地震區: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 郯城-營口帶 | 沈陽、濟南、大連、青島、徐州 | 1974年遼寧海城(7.4級) | 1328人死亡2.7萬余人受傷 |
燕山帶 | 北京、天津、 | 1976年河北唐山(7.8級) | 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受傷 | |
山西帶 | 太原、運城、大同 | 1303年山西洪洞(8級) | 近47.6萬人死亡 | |
渭河平原帶 | 西安、三門峽 | 1556年陜西華縣(8級) | 83萬余人死亡 | |
河北平原帶 | 石家莊、邢臺 | 1966年河北邢臺(7.2級) | 8182人死亡5.1萬余人受傷 | |
東北深震區:黑龍江省東南部和吉林省東北部 | 東北帶 | 雞西、牡丹江、延吉 | 1999年吉林琿春(7級) | 無 |
華南地震區: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 東南沿海帶 | 福州、廈門、泉州 | 1604年福建泉州(8級) | 2000人左右死亡8000人左右受傷 |
西北地震區: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 銀川帶 | 銀川、石嘴山 | 1739年寧夏銀川(8級) | 5萬余人死亡 |
六盤山帶 | 固原、平涼、 | 1920年寧夏海原(8.5級) | 24萬余人死亡 | |
河西走廊帶 | 酒泉、武威、張掖 | 1927年甘肅古浪(8級) | 4萬余人死亡 | |
天水-蘭州帶 | 蘭州、天水 | 1654年甘肅天水(8級) | 3萬余人死亡 | |
塔里木南緣帶 | 葉城、和田 | 2001年新疆-青海交界(8.1級) | 無傷亡 | |
南天山帶 | 喀什、庫爾勒 | 1895年新疆阿圖什(8級) | 不詳 | |
北天山帶 | 烏魯木齊、伊寧 | 1812年新疆尼勒克(8級) | 58人死亡 | |
西南地震區: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 滇東、滇西帶 | 昆明、曲靖、昭通、大理、麗江 | 1970年云南通海(7.7級) | 1.5萬余人死亡3.2萬余人受傷 |
騰沖-瀾滄帶 | 騰沖 | 1988年云南耿馬(7.6級) | 743人死亡4105人受傷 | |
武都-馬邊帶 | 成都、綿陽、武都 | 2008年四川汶川(8級) | 6.9萬余人死亡37萬余人受傷 | |
康定-甘孜帶 | 康定、甘孜 | 1725年四川康定(7級) | 不詳 | |
安寧河谷帶 | 西昌、攀枝花 | 1536年四川西昌(7級) | 1萬余人死亡 | |
西藏察隅帶 | 墨脫 | 1950年西藏察隅(8.5級) | 近4000人死亡 | |
西藏中部帶 | 拉薩、日喀則 | 1950年西藏當雄(8級) | 54人死亡 | |
臺灣地震區:臺灣島及其附近海域 | 臺灣東部帶 | 臺東、花蓮 | 1920年臺灣臺東(7級) | 不詳 |
臺灣西部帶 | 臺北、高雄 | 1999年臺灣南投(7.3級) | 2378人死亡6534人受傷 |
資料來源:《中國災害通史》,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地震應對百問》。)
國外防范經驗
3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采用地震預警機制,即由國家根據地震的相關信息,統一發出相關指令,引導、規范民眾采取有秩序、有步驟的防震措施。通過這一機制,我國曾成功地防范了1975年的遼寧海城地震(7.4級),并大大減輕了地震破壞,但這也僅僅是一次十分幸運的、特殊年代里“人定勝天”的思想產物。
防震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合諸多環節、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實現或保證減災目的,這一過程對一個國家、城市的發展規劃會產生許多制約性的影響,所以,在對待地震災害的態度上容易出現重救輕防的傾向。然而,事實證明,重救輕防是目光短淺、得不償失的做法。以震后重建為例,唐山市整體重建的費用大約花費30億左右,而地震時的破壞給唐山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億元以上。這說明,即使重建一座城市,也要比地震損失花費少得多,而拿比重建城市要少得多的錢去做防災準備工作,則有可能避免那100多億元的損失。
▲ 河北理工大學內唐山地震遺址(攝于2010年3月)
此處遺址為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學的原圖書館.河北理工學院的前身是河北礦冶學院,唐山地震時,河北礦冶學院屬于地震重災區,建筑物全部倒塌,教學設備全部震毀,圖書全部燒毀,全校共震亡1247人,在震亡人員中有教職工313人,學生404人,家屬530人,絕戶72戶。
該圖書館建于1976年7月,建筑面積4049平方米,長25米,寬12米,高9.30米,共有四層,全部是鋼筋水泥結構,剛建成還沒有交付使用就被地震毀壞了。因為該館地處發震構造帶西北四公里,正在大地震的11度烈度區內,地震中,閱覽室西部倒塌,東部震裂,整體居然向東北方向移動約一米,底層全部破碎。由于沒有投入使用,地震中沒有進行人、財、物的搶救,所以保留了地震的原貌。1980年,該樓遺址報經國務院同意,列入唐山大地震重點保護遺址之一。
在防震方面有著豐富成功經驗的是美國和日本。
先說說美國。美國西海岸地區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這里也是美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位于這個地震帶上一些大城市如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等都發生過數次7級以上的地震。然而,美國在防范地震方面的成績確實令人咂舌。據統計,在20世紀美國總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20次,總死亡人數是1380人,而同時期我國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數則高達50萬人以上,占到了所有自然災害死亡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筆者認為恐怕不能僅從兩國人口數量上來解釋。鑒于地震預報的一些弊端,美國地震局機構一般只提供中長期預報,而不會發布短期預報,同時,根據自身國情將防震重點放在了工程防震和防震教育上。
在工程防震方面,美國頒布相應的法律規定建筑物的抗震標準,并且相關管理單位還會對正在施工的建筑進行“突襲”性的檢查。在美國的建筑墻體上都標明著建筑單位和設計單位名稱,一旦出事直接追究相關人員責任。2001年3月美國西雅圖發生7級地震,城市建筑基本沒有造成破壞,地震時僅一人死亡,還是因為地震時受到刺激、心臟病發作死亡的。西雅圖“奇跡”的玄機何在?原來,在1906年舊金山8級地震后,離舊金山不遠的西雅圖就開始居安思危地在城市規劃、建筑物抗震設防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直到2000年,還發行了2億美元的債券用于加固學校建筑和橋梁。按照聯邦法規,在美國的學校建筑都是高標準建筑,比工業建筑和居民樓都要堅固,以至于在地震發生后,學校都是作為避難中心來使用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汶川地震中,學校等公共建筑卻是抗震性能較差的建筑物,在地震發生的瞬間就出現倒塌,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跑出大樓。事后,人們清理一些教學樓廢墟時發現,樓梯間總是壓埋尸體最多的地方。
在美國一些地震發生頻繁的州,學校里都要求普及防震知識,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防震演練,同時,通過防震演練等戶外教育形式將防震知識傳遞給市民,所以,美國居民大多都具備很高的防震意識。軍事專家張召忠先生在他的書中曾提到過一件事情:一次,他去美國洛杉磯的朋友家做客,發現朋友家里竟然有一張鐵桌子,詢問得知,原來洛杉磯位于地震帶上,曾發生過大地震,他家的桌子是專門預備用來躲避地震的。地震時逃生就是那么幾十秒時間,而就這么一張鐵桌子,或許就是一家人求生的唯一機會。而反觀我國在防震教育方面卻極為疏忽,以至于地震后總是“大震大災、小震小災、無震不災”的局面。2005年江西九江發生5.7級地震,調查災情時專家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傷亡都是在慌亂中逃跑躲避時,被坍塌的磚塊砸死或砸傷的。而遠離震中的湖北一些縣市的學校在地震時竟然出現學生擁擠踩踏事故,造成了不必要的傷亡。
與地廣人稀、地震發生較少的美國相比,和中國地震情況更為相近的是日本。日本是地震發生頻繁的國家,世界上每年6級以上的地震20%都發生在日本,每天可以測量到的地震都在300次以上。飽受地震之苦的日本很早就開始探索和積累抗震、防震的措施和經驗,為了盡可能去實現和提高防震效果,日本政府的做法可謂是不遺余力。
在地震預警方面,日本在2007年啟動了“緊急地震速報”的地震早期預警系統。該系統利用地震時縱波傳播比橫波傳播快的原理,在探測到縱波后立即發出預警,在數秒或數十秒內提醒居民采取防震措施,同時向煤氣、供電、運輸、建筑等部門發出警告,使相關部門停止作業并采取安全措施。2007年新澙縣發生地震,預警系統發出警報后,鐵路和建筑部門立即停止列車營運和起重機作業等。然而,在預警地震烈度和時間準確上,這套系統還是有不足之處。2008年,日本南部一小島發生5級地震,當地居民在地震后6秒鐘后才收到警報。同年,該系統還曾低估過日本海岸地區的一次地震的烈度。預警系統要在極短的時間完成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斷和發送,并要民眾及時得知和采取措施,其間存在很多難度和風險,盡管如此,這幾秒乃至幾十秒的時間對于一場地震災害而言是彌足珍貴的。
日本對于地震宣傳十分重視,專門設有一個頻道向公眾進行地震宣傳和實時公布地震信息。地震研究人員直接把觀測到的結果公布后,同時整理出相關地區的所有地質運動斷層的觀測結果,讓公眾根據具體情況,自己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比如,你發現自己的房子恰好位于斷裂帶上,那么可以選擇加固或者盡快搬家。在日本人的家里和酒店里,都備有防震應急箱,以備地震發生后自救之用。應急箱中備有加強橡膠指墊的棉線手套一副;應急食品,包括每罐110克有鹽壓縮餅干,冰糖糖塊和熟花生米;飲用水兩瓶,每瓶340g;蠟燭兩根,火柴一盒;保溫雨衣一件;等等。正是這種平時防震意識的樹立和有備無患,讓日本在地震中減少了很大的生命損失。反觀中國,不但大多數老百姓不知防震應急箱為何物,而且在各級學校里,也沒有開設防震及防其它災害的課程,沒有專業的訓練,這就導致了當地震來臨之時,即使是一位大學生,也不懂得該如何自救,只能等著軍隊來救援,這就加大了死亡的概率。因此,我們在此強烈呼吁:我們的各級學校,應開設各類防災的專業課程,樹立起人們的防災意識。
此外,日本還利用建造地震紀念館和設立防災日等措施積極地在國民中推廣地震防災教育。日本保留了一些地震遺址,修建了專門的紀念館。在紀念館里設立了地震影像館,影像館利用3D影像等技術,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大地震發生時的巨大震撼。紀念館里還有防震知識專區,方便參觀者了解地震逃生、災后自救和防震措施等知識。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為防災周,在此期間,在全國范圍內舉行演講、展覽、模擬體驗等等。
中國地震帶上的人們
4
1、寧夏海原:用搬遷解開問題的死結
每年的12月16日,在寧夏海原縣西南角的萬人墳場,都會聚集大量來自甘肅、陜西甚至新疆的人們,他們來這里是為了祭奠在海原大地震遇難的祖輩。1920年12月16日20時05分,海原發生了8.5級地震,這場地震持續了十幾分鐘,震動了大半個中國,遠隔震中數百公里的蘭州、西安都有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北京、廣州、香港則有明顯震感,甚至越南觀測臺都出現“時鐘停擺”現象,全球有96個地震臺記錄了這場地震,而地震產生的震蕩波繞著地球轉了兩圈,在蘭州白塔山公園的紀念碑上就稱其為“環球大震”。這場地震造成了24萬余人死亡。據當時《陜甘地震記略》記載:“(災區)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聞;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復值嚴寒大風,忍凍忍饑,瑟瑟露宿,匍匐扶傷,哭聲遍野,不特餓殍,亦將強比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 都江堰市內一家屬區地震遺址(攝于2010年4月)
從坍塌的樓體來看,該建筑屬于水泥預制板建造的老式建筑,樓體倒塌后脫落的水泥預制板表明這種建筑的抗震性能較差。
這場地震改變了海原乃至周邊地區的地貌。在海原、靖遠、會寧、靜寧、隆德造成數十平方公里的山地滑坡,形成許多堰塞湖,并在地下造成一個斷裂帶。據1949年以后調查,這個地震斷裂帶從海原縣李俊堡開始向西北發展,經肖家灣、西安州和干鹽池至景泰,全長200公里。
海原是國家級貧困縣,其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處于寧夏末位,而這條地震斷裂帶是約束海原縣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海原縣城的建筑高度和規模都有特殊要求,大型工礦企業都無法在這里投資,甚至百姓的生命都隨時要受到威脅。在各地經濟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候,海原只能眼睜睜地等在原地,始終無法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為了打開地震帶這個海原發展的死結,上至國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做過很多嘗試,其中規模最大的方案就是海原縣城整體搬遷。這個方案已經討論很早,但因牽涉因素太多而作罷。汶川地震后,寧夏正式向國務院提交海原縣搬遷申請,同年6月20日,民政部批復了寧夏海原縣搬遷方案。新的方案計劃將海原縣搬至靠近高速公路的黑城鎮,在那里發展工業,以帶動海原經濟發展。
同時,海原大地震后遺留的代表性遺址景觀現存有13處,其中在海原縣就有11處。這些地震景觀都是豐富的旅游資源。早在2000年4月,國家在寧夏成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扶貧實驗區——六盤山旅游區,其中就將海原縣的地震旅游資源納入開發范圍。
▲ 海原哨馬營“震柳”
“震柳”生長在海原縣西安鄉哨馬營一條干涸的河床上,樹齡400年左右,樹高9.8米,胸徑560厘米。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斷層反時針旋扭造成山體錯位,將這棵古柳撕成了兩半,左旋位移量達0.4米。古柳雖遭摧殘,但劫后余生,殘軀吐翠,至今依然生長旺盛,成為人類研究地震的活化石,海原人稱其為“震柳”。
2、河北唐山:重建后留下的彎路
唐山大地震后,重建本來是這個城市發展規劃的一次契機。因為唐山解放后一直沒有規劃,各大單位進駐后,劃地自建,城市建設顯得雜亂無章。震后,國家對唐山進行了整體規劃,但是由于時代條件的限制,唐山沒有能很好地把握這次機遇。首先是資金問題。由于當時國家財政困難,要求唐山重建經費不能超過20億元,節約資金是唐山重建的主要精神。最終,唐山上報的金額是19.9億元。但唐山重建后,資金方面仍然需要追加,到80年代時,重建投入已經超過30億元了。資金方面的限制,使得唐山在重建方面能省就省,對建筑物也是盡量做得成本節約,無暇顧及對其本身的設計和整體規劃。一時間,大量相似、低矮的建筑成為唐山特色,住宅樓的統一風格,讓許多人出門后一時半會找不到自己的家門。
其次,唐山在重建上未能著眼和借鑒國外經驗,導致當時的城建規劃反而成為城市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在城市發展上走了彎路。唐山重建后,市內道路規劃了雙向四車道,在當時已經是國內同等城市里最寬闊的道路了,然而改革開放短短十幾年,唐山的市內道路已經面臨擁堵不堪的局面了,這點確實是當時規劃未能想到的。當然,拖住經濟發展后腿的還有城市建筑。震后的重建的唐山,是一座“恐高”的城市,大多建筑匍匐在地面上。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中,這些建筑因為使用僅僅不到十幾年、未到拆遷年限而只能保留。
唐山重建的另一個核心是“恢復性重建”。當時有關唐山重建的思路有過爭論,一是避開市區底下的活動斷裂帶,放棄原有城市,異地建設,二是保留唐山的重工業城市體系和經濟文化特色,在原地進行建設。最終,后一種意見占了上風。恢復性重建使得原本計劃搬出的大型工礦企業繼續留在了市區內,它們留下的結果是:唐山市每年排塵26萬多噸,排廢水11000多萬噸,排廢渣1000多萬噸。原址重建也使得唐山地震遺跡大多無跡可尋,在今天的唐山只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處地震遺址。
未來展望:整個地震帶的防范
5
美、日等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盡管目前人類還不能有效地預測地震,但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有效地減少地震造成的破壞。一般來講,地震災害的破壞程度和六個因素有關,即地震震級和震源深度、地震發生的時間、地貌地質條件、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建筑物的質量和地震的防御狀況。其中后三個因素則是人類可以控制的,采取有效手段完全可以降低地震災害的破壞程度。
1、對位于地震帶的居民點進行地質構造勘察,通過研究分析,對其中一些地質條件十分危險的居民點進行搬遷和改建。在汶川地震中,北川縣城所在的曲江鎮是受到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這個城市所在地的地質構造。北川縣位于山谷中河流川地上,這里是古河道擺動遺留下的松散沉積物堆積形成的平原,這些松散沉積物在地震時容易出現液化現象,形成地基失效(建筑學術語,即地基土因荷載過大或承載力降低,發生過大變形、位移而導致建筑物破壞的現象),瞬間造成建筑物整體倒塌和損毀。同樣,因為城市規劃選址的問題在國外也有相應的例子。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連續發生8.1和7.6級強震,距震中約400公里之遙的墨西哥城也受災嚴重,城內主要辦公樓和高層樓房全部倒塌。事后調查發現,原來墨西哥城建造在了古湖泊沉積物上,地震時引發了地基失效①。
2、提高地震帶建筑物抗震設計標準。據統計,地震時人員傷亡的95%都是由于建筑倒塌造成的。如今,我們生活的城市里高樓林立,我們幾乎時刻都要在這些高大的建筑物里面工作、學習和生活,一旦發生地震,這些建筑無疑是對生命的最直接威脅。尤其是對于一些人員密集的建筑如學校、商場、影劇院等,應充分做到抗震設防的標準,實現“大震不倒,小震不壞”的要求。唐山地震時,啟新水泥廠的辦公樓經受住了地震的沖擊,因為它的設計者曾在地震頻繁的日本留過學,所以注意了建筑的抗震性能,該樓震后經修復至今仍在使用。如果建筑物在地震發生的瞬間就出現倒塌,人們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躲避,就會被壓在廢墟之下。所以,只有加強抗震性能的建筑在地震中保存下來,在地震中不倒,人們才有逃生、生存的希望。
3、提高地震帶民眾防震意識。地震時,人們出于強烈的求生欲望容易出現慌亂,甚至屢屢會出現跳樓求生、踩踏事故等不必要的傷亡。一般遇到地震時,最優先的選擇當然是沖出房屋了,但地震發生時間非常短暫,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所在建筑是樓房、反應不及時等等,所以最好是先躲避在屋內安全的地方(如桌下、墻角等),等地震過后迅速沖出屋外。反之,如果地震時立即跑出,很容易被空中掉落的磚塊、物件砸中出現傷亡。對于學校、辦公樓等人員密集的場所,組織逃生演習尤為重要。唐山地震后,通過對947名幸存者的調查表明,采取避震措施的有258人,有188人獲得成功而安全脫險,占采取避震行為者的72%②。提高民眾防震意識首要的就是普及地震相關知識,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地震,不再會在地震中恐懼和慌亂。同時,完善地震監測信息的公開機制,使普通民眾能夠及時獲知地震監測的具體情況,消除不必要的社會恐慌。比如美國加州的居民就可以隨時從相關機構的網站上查到加州每天24小時內發生地震的概率。最后,樹立人們的防震意識。防震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只有平時具備防震意識才能有效地將防震措施貫徹到位,在災難來臨時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并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4、根據居民點類型建立和規劃相應避難場所和疏散帶。大城市里高樓密集,一旦發生地震,必須要有相應數量的開闊地帶便于人們逃生和震后救災。這些開闊地帶平時以公園、廣場、體育場的形式存在和使用,只需做好相應的抗震預案,一旦地震出現,緊急啟動相應工作步驟,即可成為應急避難場所。
5、建立防震應急系統。地震早期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后以最短的時間確定地震的位置及強度,利用現代通信以及快速但是強度弱的縱波和慢速卻強烈的橫波的時間差,在破壞性的地震波達到之前,發出預警信息,從而能夠采取緊急措施,減輕人員財產損失。例如,汶川地震發生在成都以西100多公里處,地震面波需要40秒左右才能達到③。如果利用該地震附近的地震臺(假定50公里內有兩個臺),根據地震的P波特性,可以在十幾秒鐘內初步確定地震地點及強度,成都就可以有20多秒的預警時間終止關鍵性活動(學生上課、重要會議、醫院手術、高速列車、金融交易、軍事演習、危險性工業品生產等),以及對電、煤氣、自來水等設施進行暫停,減少由次生災害造成的損失。
▲ 地震后的汶川人民用自己的勞動重新創造新的生活(攝于2010年4月)
照片攝于汶川縣映秀鎮映秀中學地震遺址前。背景是映秀中學倒塌的教學樓。這是一幅讓我們記者很感動的照片。地震后的危樓猶在,但鮮花已經在盛開,人們就在這樣看起來殘破的地方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人終究是偉大的,人的力量也是足以改變世界的。
編輯: 九章丨審核:子白
休閑讀品雜志社
(xiuxiandupinTX)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