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中國白酒行業年份酒的新聞受到業內高度關注,經歷了長期亂象后,年份酒市場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正本清源之路。2021年12月15日,國家質量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白酒生產許可審查細則(征求意見稿)》,為年份酒亂象的終結帶來希望,引起了廣大消費者及行業媒體的矚目。然而政策的頒布并不意味著正本清源之路已到終點,當前的年份酒市場發展依舊充滿挑戰。本刊將通過3-5篇文章,從年份酒市場端、供給端、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等方面細致梳理中國白酒行業年份酒的正本清源之路,以還原年份酒的發展歷程,研究市場現狀并探析年份酒未來發展趨勢,為年份酒企業管理帶來思考,為年份酒行業發展帶來一定參考價值。
(一)
白酒年份酒市場亂象
年份酒發展回顧——從潮流到亂局
白酒最早是沒有“年份酒”這一說法的,年份酒主要見諸于葡萄酒、洋酒等國外酒類。上世紀90年代初,某國內品牌酒企推出了一款“十年陳釀”產品,雖然當時并未在市場上掀起多大波瀾,但卻讓“年份酒”這一名稱首次進入國人視線。后來,隨著國內的一些酒商開始借鑒和效仿,“年份酒”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移植到白酒上,逐漸被更多白酒廠商以及消費者接納。
21世紀初,白酒行業龍頭企業紛紛開始開發生產年份酒產品,以求在白酒市場中獲得更好的品牌效益和經營效益。在龍頭酒企的帶領下,年份酒逐步成為了很多酒廠的標配,甚至成為很多酒企產品線中的高端品質代表和價值標桿,借以凸顯酒企的歷史底蘊和工藝水平。
一時間,白酒同行之間交流,不講講年份酒,都顯得有些不在道上。
自此,“年份酒”產品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日益凸顯,年份酒成為了眾多白酒廠商提升銷量、抬高價格的法寶之一。
近年來,“年份酒”一直都是白酒行業熱議的話題。“酒是陳的香”逐漸發展為中國白酒行業供給端及需求端的共識。“老酒最好,年份酒最好喝”的理念也因此深入人心。屬于年份酒的時代,正式到來了。
數據顯示,我國白酒企業在中食協注冊的有 7000 多家,其中有 5000 多家推出了年份酒,前 100 強酒企更是有八成以上推出了年份酒,整個市場規模超過 100億元。
年份酒市場火熱,致使不同類型的年份酒品牌層出不窮,帶來行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持續多年的市場亂象。
年份酒亂象之根——無國家法律政策約束
由于沒有科學技術手段檢測作為支撐,過去中國白酒年份酒領域一直沒有形成統一、清晰的行業認證標準,更無相關法律政策約束。這便導致生產年份酒的酒企“自由發揮”的空間非常大,比如說用什么年份的酒,加入年份酒的比例是多少;是用同一酒齡的基酒勾調,還是用不同酒齡的酒勾調等等,消費者無從得知,極易在概念上受到誤導,對年份酒的認知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一些企業試圖通過標注“年份”來提高產品議價能力,但往往是偷換概念、以次充好。很多不良酒企用幾年的基酒勾調些許老酒就敢標上20年、30年,并號稱“年份酒”,以此提高產品價格,擴大銷量,獲取高額利潤;而實實在在按酒齡生產年份酒的企業反而遭受質疑。白酒市場上,年份酒存在夸大年份、模糊標注、標準混雜等問題比比皆是。
2019年初,四川成都一位律師以虛假宣傳為由將國內某著名白酒企業告上法庭,聲稱在成都購買該企業生產的30年、50年兩款陳年酒,經檢測是用15年酒齡的基酒勾兌而成,要求“退一賠三”。雖然該案件最終通過法院調解達成和解,但此事件給中國白酒年份酒市場敲響了警鐘。
白酒行業某資深人士指出,“年份酒亂象由來已久,5年陳、10年陳甚至30年陳在渠道中隨處可見,價格也是高低不同,消費者以為5年陳就是存放5年以上的酒,實則是勾兌些許甚至是幾滴年份基酒。”
他表示,某些酒廠建廠尚沒有多久,竟然就推出了5年、10年乃至30年、50年的年份酒。這些“年份酒”從何而來?標注依據何在?無從得知。
年份酒亂象之形——偷換概念造成理解誤區
經過眾多白酒企業關于年份酒的反復“教育”,普通消費者心智中已經形成了“年份酒=好酒,夠年份的酒才夠好”的基本認知。
貴州仁懷,一家生產白酒年份酒的企業市場部負責人黃先生向筆者介紹,該企業生產的年份酒在市場上屢遭質疑,面臨尷尬境地。許多消費者發來疑問,為什么有些品牌生產的“年份酒”比該品牌產品年份更長,但是價格卻賣得更便宜呢?
這不僅僅只是一家年份酒生產企業面臨的尷尬,也是所有生產年份酒企業可能會面臨的尷尬。
尷尬在于,當時沒有專業標準可供消費者辨析年份酒產品年份真實與否。若品牌經營者只是告知消費者年份酒產品所標年份數字可能并非真實酒齡,有極大可能會掀起消費者對年份酒品類的信任危機。
可見有關年份酒概念的詮釋,企業的宣傳會阻礙消費者建立有關年份酒的獨立思考,從而容易掉進以下兩大理解誤區:
→ 一種理解誤區是消費者“所標數字即酒齡”的認知偏差。
在中國,大多數年份酒以最高酒齡進行命名和標注,少數以品質風格命名。絕大多數酒企更傾向于在年份酒包裝上標識最高數字,以便獲得更好的營銷效果,迎合目標消費群體“所標數字即酒齡”的心態。
但消費者們不知道的是,所買到的X年年份酒里,可能只有很少量甚至一兩滴X年的老酒。真真實實的年份老酒有多少,只有生產該產品的酒企自己知道。
類似的例子比如黃金,真正純金打造的和摻加了一定比例純金打造的,概念完全不同,價值也是天差地別。然而市場上的一些年份酒,標注的年份其實是虛高的,存在欺騙消費者的嫌疑。
此外,按照中國酒業協會《白酒年份酒團體標準》的要求,年份酒除了要標注加權年份外,還必須標注出酒體中各個年份基酒的比重,若沒有標注就說明其沒有通過中國酒協的審查認定,不能算作年份酒。
→ 另一種理解誤區是混淆紀念酒與年份酒相關概念。
一些酒企的所謂“年份酒”特指某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時間節點。舉個例子:比如某個酒企給產品取名“XX窖藏1993”,是為了紀念這家酒企輝煌時刻或者標志性事件年份而專門推出的,它含有1993年的老酒,但用量不明確,所以更確切地講,該產品屬于紀念酒,而不是年份酒。
另外有一些年份酒關于時間的標注很可能指的是窖齡或者廠齡,這方面有一些廠齡較長的酒企很具代表性,推出了很多“窖齡酒”,其包裝上的數字實際指的是釀制這酒的窖池的年齡,和年份酒也沒有什么關聯。
年份酒亂象整肅——官方標準出臺規范市場
年份酒市場相關亂象對白酒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引起了行業及國家相關單位的重視。
自2019年起中國酒業協會、國家質量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相關部門對白酒及年份酒的生產及銷售先后出臺相關規范性文件,足見行業及國家整治年份酒市場的決心。
2019年3月,中國酒業協會率先發布了《白酒年份酒團體標準》,就年份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年份酒生產前后都進行嚴格監管,通過對采購糧食,發酵,基酒入庫,調配,包裝生產進行溯源,來確保年份酒的真實性。建立了年份酒質量安全標準,年份酒標簽應如實標注所使用各種基酒的真實年份和比例。
2021年12月15日,國家質量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白酒生產許可審查細則(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生產年份酒的企業應如實標注所使用各種基酒的真實年份和比例。標簽不得標注“特供”“專供”“專用”“特制”“特需”等字樣。勾調用基酒、調味酒應符合相應質量安全標準,并記錄勾調用酒名稱、酒精度、等級、數量、批次等詳細信息,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劑及其他物質進行調配,同時也對年份酒的生產和銷售制定了標準。
這些官方出臺的相關政策讓踏踏實實做年份酒的白酒企業對未來年份酒市場重新拾起了期望,也將成為年份酒愛好者和廣大白酒消費者能夠放心買酒、健康喝酒、安心存酒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