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白酒是我國的特色酒類,但我國還有另外一種特色酒品,它的歷史比白酒更悠久,還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那就是黃酒。目前主流的說法是白酒始于元朝,而黃酒記錄最早出現在商朝,十分久遠。
酒界“主流”
黃酒的釀制以稻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麥等糧食為主要原料,經過浸米、蒸飯、晾飯、落缸發酵、開耙、壇發酵、煎酒等多個步驟方能釀成,其中凝聚的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黃酒在我國最近3000年的歷史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更成為了酒界的“主流”。像大家在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的花雕酒、女兒紅、狀元紅等,都屬于黃酒中的“網紅產品”,在過去的時代備受酒友青睞。
白酒崛起,黃酒沒落
黃酒一直到民國,都是屬于每個時代的“上流”酒,然而白酒的崛起,將其擠下了“神壇”,別說外國人了,就連國人都不愛喝。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兩點。
1. 白酒更加節約糧食
建國初期百業待興,最為關鍵的還是解決溫飽問題和發展問題。但是不少國人一直以來都有喝酒的習慣,釀制用糧更少的白酒顯然成為了比黃酒更好的選擇,隨著五屆全國評酒會的舉辦,諸如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優秀白酒品牌的崛起,黃酒的主流地位也被逐漸代替。
2. 優質黃酒越來越少
由于釀造黃酒的時間成本極高,所以愿意生產優質黃酒的酒企并不多,目前主要還是集中在江浙一帶。而市面上大部分的黃酒,酒香不夠濃郁、口感也比較苦澀,雖然度數不高,但卻非常容易上頭,導致它目前的地位十分尷尬,國人都不太愛喝,最常見的還是廚房的料酒。
目前,市面上還存在著一些不錯的黃酒品牌,但數量上就難以跟白酒相比了,還有很多即使待在超市貨架也沒人識貨。山東即墨老酒、贛州黃先生黃酒、無錫惠泉酒這些大家應該比較耳熟能詳。
此外還有張家港的沙洲優黃、吳江的吳宮老酒、百花漾等桃源黃酒、上海老酒、鶴壁豫鶴雙黃、福建閩安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江蘇白蒲黃酒(水明樓)、江蘇金壇和丹陽的封缸酒、湖南嘉禾倒缸酒、河南雙黃酒、廣東客家娘酒、張家口北宗黃酒和紹興加飯酒(花雕酒等)等品牌。
不知道以上提到的黃酒品牌,有沒有酒友喝過三個以上的呢?歡迎分享你的飲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