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22日,2020(第四屆)天府論壇系列活動在成都舉行,本次活動以“雙循環·雙城記——大變局時代的未來”為主題,圍繞商業趨勢、政策環境、產業機遇與挑戰等主題,舉辦多場分論壇。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等全國知名商業領袖,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暢、江小白創始人陶石泉等新銳企業家分享了他們的思考。
在《創新往往生于憂患》的演講中,陶石泉分享了他對差異化創新的理解。通過觀察公司業務,他還發現,凡是創新密度比較大的業務,基本上都能產生小小的亮點或是驚喜。今年9月份,江小白推出了果味高粱酒——果立方系列,這款緊跟用戶需求、根據用戶反饋開發的創新產品,一上市就熱銷,尤其是白葡萄味,受到很多年輕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成立近十年,江小白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清香型高粱酒品牌,致力于傳統高粱酒的老酒新做,推動著中國白酒利口化、時尚化和國際化的實踐。如果把時間軸往后再拉10年、20年,企業會變成什么樣,行業會變成什么樣?陶石泉堅信創新能驅動每一個經營者一路向前。
陶石泉總結企業創新的兩個本質:是做更好的產品,成為更好的人。“2020年的疫情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憂患,應該把它當作一種機會,去驅動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人自身的創新、變化,去面向未來。”
以下為陶石泉演講內容:
今天,整個人類面臨著新時代的巨大變化和沖擊。每個人都在思考如何去創新。今天我想分享的一個想法是,創新其實特別難,而且往往是在逆境、困境、憂患的時候才可能產生真正的創新。
我們每一個個人、每一個企業或者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試著把時間軸拉長,回顧十年前甚至更長的時間里面,我們是誰,我們的企業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況,我們的行業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況。
“一個小雞頭企業的創新之路”
2001年大學畢業以后,我就進入了白酒行業,2001年的白酒行業產值只有不到500億。到今天,已經達到了6000多個億,實現了十多倍的增長。回到當年,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會有這么大的一個發展。
作為一家重慶企業,來參加川商大會,一是為了表達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熱烈期盼;第二,我也是特意過來向四川的優秀企業學習。江小白的產業鏈涉及農業和酒業兩個板塊,農業板塊對比新希望,可能只有新希望萬分之一的規模;我們的主業是酒業,但在四川的酒業面前,我們完全就是一個小學生。
十年前,開創江小白的時候,可以選擇四川,也可以選擇重慶,最終選擇重慶的原因是,可以預想到,無論我努力十年還是二十年,基本上很難在四川濃香品類中做到第一。川酒中,已經有了著名的“六朵金花”。
今天,我們通過十年的努力,已經做到了重慶第一,而且是清香型高粱酒的品類第一。所以如果把我演講的標題換一下,可以叫《一個小雞頭企業的創新之路》。我寧愿去做一個雞頭,也不愿意來四川的濃香白酒領域做一個鳳尾。企業創新應該走差異化的路線,找到自己能做成第一,能實現差異化競爭的優勢領域。這要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去理解,企業是如何去創新,如何去定位的。
沒飯吃的時候反而敢于去創新
把時間軸拉到今天這個時點,疫情過后,我們在關注什么,在討論什么?我觀察自己公司的業務,凡是創新密度比較大的,基本上都能產生小小的亮點或是驚喜,而凡是很多年不變的業務,好像多多少少都遇到了一些困難。今年9月份,我們推出了果味高粱酒——果立方系列,這是我們緊跟用戶需求,根據用戶反饋開發的創新產品,一上市就熱銷。尤其是白葡萄味,受到很多年輕消費者的好評。很多消費者在公司的微博微信留言,希望推出更多新口味的果味高粱酒。
如果把這個時間軸往后再拉5年、10年、20年,我們各自的企業會變成什么樣,我們所處的行業會變成什么樣?我仍然堅信創新能驅動企業,驅動企業家,驅動每一個經營者一路向前。也有人問,為什么創新難?為什么一些新企業的創新比老企業做得要好?我得出一個小小的結論:有的時候創新一定要來自于憂患,當我們沒飯吃的時候,涉及到企業生死的時候,我們反而應該什么都不管不顧,敢于去創新。
我創業的第一天,我們手里面擁有的資源很少,正是因為缺乏資源,沒有知名品牌,沒有悠久的歷史,所以我們必須要開創。我們沒有包袱,可以建設更大規模的現代化酒廠,專注于生產技術的提升,專注于高效率的生產;可以做面向年輕人的品牌,可以用社交媒體、用互聯網的方式方法跟消費者溝通;可以建立新的渠道,也可以把電商渠道設為重點的渠道……
創新很難,我有幾個點和大家分享:
第一,想象力是推動商業文明、推動企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但今天所有的企業要發展,最難的一個挑戰是想象力的局限。
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我們跟團隊最難達成的共識是缺乏想象力。我認為想象力其實是創新的第一驅動力。今天我們拿出手機就能打到車,就能吃到外賣……所有的這些生意都是基于當初的想象力。
即使擁有想象力,但我們有沒有做到最好、做到第一的勇氣和決心?到目前為止,我仍然是一個戰戰兢兢、一直在努力的經營者。江小白做到今天,用將近十年的時間,能夠在細分領域里面,在區域市場里面做到第一,是因為當年有這個勇氣,我相信我們在重慶的酒企里面能夠做到第一,所以我們努力去做,把方方面面都做好。不但努力去做,而且有足夠的耐心,以十年為周期,不在乎一兩年的增長率,真正在乎的是如何通過長時間去實現做到最好、做到第一。
第二,如何與年輕人做朋友。我今年收獲最大的一句話是,“到我們這個年齡,最應該跟年輕人做朋友”。但我們如何與年輕人做朋友?
首先是年輕的消費者。我們的產品和服務交付給90后的消費者,你必須要去貼近他們,洞察他們,要跟他們聊天,要跟他們成為朋友。其次是年輕的員工。我們了解我們的員工嗎?90后、95后的員工在想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東西?
我們只是主觀意識到應該跟年輕人做朋友,但真正要做到仍然非常難。我們今天講要創新,如果我們連年輕人都不了解,跟他做不了朋友,請問我們如何創新?我們所謂的創新,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創新,是自以為是的創新,而不是他們的創新。
第三,今天能趕上變化的,只有少數人和少數企業。在我們企業內部,很多85前的同事很焦慮,覺得沒有以前進步快了,覺得有一點跟不上節奏了。這種人其實很了不起了,意識到自己掉隊了,有緊迫感。
我們發現很多創新企業做得比我們好,同行企業、平臺企業做得比我們好,因此會覺得整個社會給我們帶來一種壓力。但我最近琢磨出來一個道理,壓力大,是因為我們去跟別人比,可實際上這個時代已經不是跟誰比的問題。這個時代把空間無限拉大,把時間軸壓縮,整個企業、行業里面發生變化的速率是以前的N倍,以前一個行業整合、一個行業變化可能需要10年,現在可能只需要一兩年。這也就注定未來只有少數人和少數企業能真正趕上時代的變化,頭部效應會越來越明顯。
做更好的產品,成為更好的人
回歸到企業的創新,無非兩個本質:第一,如何向用戶交付更好的產品。不管是物化的產品還是服務的產品,我們永遠在思考如何改善,做出更好的產品。第二是我們自己,我們整個隊伍、組織如何成為更好的人。我們連接用戶,服務用戶,推動企業運轉,創造商業價值,這都讓企業內部每一個人實現自身的成長。
所以,我認為創新的兩個基本原點,是如何做更好的人,如何做更好的產品。當我們擁有了更好的人的時候,一定會達成更好的產品和更好的服務。
最后,我們每一個企業不應該錯過每一次憂患。2020年的疫情可能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憂患,我們應該把它當作一種機會,去驅動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人自身的創新、變化,去面向未來。謝謝大家。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