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強大的凝聚力正讓綿竹的大小酒企緊緊“抱”在一起,就像綿竹人對米粉忠誠的、近乎偏執的共同熱愛。
文|云酒團隊
“綿竹仍是一片未被開發的產區”,云酒頭條記者祁西峰在與綿竹深入接觸后發出感慨,“那里保留著本來的原始生態。”
在中國幾大白酒產區里,德陽(綿竹)的確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那里釀酒歷史悠久、文化繁榮。然而德陽沒有宜賓、瀘州的龍頭地位,不同于成都的“顯赫聲名”,好似也未如邛崍般備受資本眷顧。說到德陽,人們往往最先想到“重工之城”,也很少見到德陽以酒的名義進行宣傳推廣。
釀酒,那里是一片凈土。
德陽的白酒產業主要集中在綿竹,那里擁有特殊的白酒產業氛圍和產區凝聚力。“他們就像親戚一樣”,但凡與之打過交道的人,總免不了用“團結”二字大加贊許。
綿竹還是一片重新站起來的產區。
10年前的“512”地震,綿竹市51萬人口中有46萬災民,工業體系與數千年留存下來的文化古跡飽受摧殘,1300多億直接經濟損失相當于該市11年的生產總值。那時一位綿竹市政府官員說,這場地震,綿竹至少倒退20年……
現在來看,綿竹人的風采里仿佛看不見“傷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是什么支撐綿竹成為今天的“德陽(綿竹)產區”?
“嗜好”
四季輪回,常常是一碗冒著熱氣兒的米粉,喚醒綿竹人嶄新的一天。
這座守在川西北的繁榮小城,對米粉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愛,不少家庭“一周的早餐,五天是米粉”。“老板兒,冒二兩米粉兒”,除了自家烹調,還有一些清晨傍晚屬于麥香園、趙二嫂腸旺粉這些老牌米粉店。
米粉以稻米為原料,經浸泡、蒸煮等工序,最后壓制成纖細的條狀,晾干后可長期儲存。日常烹制時,用沸水“冒”上二兩,放入湯頭入味。
綿竹人對米粉滿懷著耐心和熱情,烹制米粉,既有清湯、紅湯之分,又能做成肥腸粉、牛肉粉、羊肉粉、筍子粉、雜醬粉等不同口感。綿竹米粉質地柔軟但不失韌性,細滑而Q彈,夾起來微微震顫,“嗦”一口爽滑綿軟、又燙又香。
或許是因為百吃不厭的滋味,或許是那抹溫暖的煙火氣息,米粉不但成了遠近聞名的綿竹標簽,更是離家在外的“一碗鄉愁”、綿竹人的“集體嗜好”。
蔡瀾曾說:“沒有嗜好的年輕人,才是真正老了”。放到地域上,一個擁有“集體嗜好”的地方,往往也具備迷人的活力。
數百年前,清人李錫命便描繪過綿竹的繁華景象,詩云:“山程水陸貨爭呼,坐賈行商日夜圖。濟濟真如綿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
而在相關機構日前發布的“2018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名單中,綿竹位列第37位。遙想10年前,一位綿竹官員在震后說,這場地震,綿竹至少倒退20年。10年來,綿竹重生力量之強勁令人嘆為觀止。
關于嗜好,令一個比較普遍的認知是“人無嗜好,往往也難交朋友”。相同的嗜好可以喚起人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也更容易喚醒一方水土的地域凝聚力。大抵是因為嗜好的另一面,往往是深情。
在“2018川酒全國行”系列活動中,德陽(綿竹)產區凝聚力便得到充分印證。
在鄭州站,產區上大小酒企集體亮相,在與工作人員對接物料時,企業代表們不分彼此。他們總以“我們”開口,“這邊的都是我們的”。相互之間又親切熟絡,以至于工作人員發出感慨:“他們好像親戚一樣”。
“熱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春風拂過神州大地,綿竹白酒產業氛圍迅速燃起,小酒廠和釀酒作坊紛紛開辦。日漸開放活躍的市場化氛圍為綿竹現代白酒產業建立提供了契機,回望綿竹白酒40年發展來路,改革開放也是其“產區化”的全新起點。
1982年,鐘坤明剛滿20歲,成天抱著《釀酒秘訣》手抄本反復研讀,“承祖業,興辦酒廠”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在未征得家人的同意的情況下,他向銀行借了兩千元貸款,再加上自己東拼西揍的一千塊家底,修了幾間廠房、挖了幾個窖,幾把鐵鍬、幾個掃帚,在鐘氏祖先開酒坊的原址,綿竹四大寺之一的“什地寺”風風火火辦起酒廠。因先輩曾在什地鎮開設過“東圣源”酒坊,鐘坤明便將廠名取之為“東圣酒業”。
次年,在不遠處的綿竹縣東郊,綿竹縣曲酒二廠成立。后于1994年更名為“四川杜甫酒廠”,并于2013年進一步轉型為“四川綿竹杜甫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現為綿竹市第二大民營酒企。
接下來的1984年,新中國建國以來,使用了33年的“四川綿竹地方國營酒廠”廠名,正式更名為“四川省綿竹劍南春酒廠”。同年,劍南春在第四屆全國評酒會上蟬聯名酒稱號。而在此之前,劍南春酒已于1979年舉行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入選“新八大名酒”。
《劍南春史話》記載,為了發展名酒生產,提高名酒產量,1984年,中商部決定撥款1430萬元,擴建劍南春酒廠。一年后,擴建工程破土動工。1986年8月試產出酒。后來,中商部同意再撥款3500萬元,擴建年產4000噸劍南春的第二新區。
同樣是在1986年,劍南春集團總工程師徐占成根據多年潛心鉆研釀酒理論、提高釀酒技術,設計、開發出38度劍南春。其主體香味成分,達到了60度劍南春的指標,38度劍南春被普遍認為是最成功的低度酒。52度劍南春則在兩年后拿下商務部評選的質量大獎。
及至90年代,劍南春人抓住歷史機遇加快發展。1990年起,投資近億元,年產曲酒6500噸,占地近400畝的劍南春二期、三期擴建工程相繼上馬投產。無論是從產量還是銷量,劍南春都連創歷史新高。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聲名在外的劍南春和那些初創酒廠共同勾勒出綿竹產區的雛形。
“玫瑰還是開了”
在綿竹西南部的土門鎮,人們在18400畝土地上推廣大馬士革玫瑰種植,如今已成功種植大馬士革玫瑰8000畝,成為國內最大的大馬士革玫瑰單體種植園,今年玫瑰節期間帶動農民增收1.32億元。
有媒體在撰文時提到日本一句民諺:“海嘯雖然來過,櫻花還是開了”,并稱:“綿竹亦如是,地震雖然來過,玫瑰還是開了。”
2008年,一場大地震摧毀了綿竹三分之二的經濟支柱:東汽被搬遷到德陽,磷礦被關停,只剩下劍南春酒香四溢。
根據劍南春提供的受損材料,當時,貯存基酒的陶壇相撞破裂,損失三分之一左右。包裝二車間廠房全部坍塌,包裝一車間、三車間受損嚴重,整個包裝系統幾乎癱瘓。
那時劍南春風頭正盛。數據顯示,2007年,劍南春銷售收入38億元,利稅總額11.6億元,凈利潤近2億元。彼時的劍南春已成長為全國500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和四川省100家利稅大戶之一。2007年劍南春入庫國地兩稅9.7億元,占據當地四川德陽市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突如其來的災難讓綿竹酒企受到重創,但地震沒能摧毀一片產區釀造好酒的能力和精神。
震后第二天,時任劍南春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喬天明就帶領團隊在余震中召開了著手重建的動員大會。那時候的喬天明明確表示,劍南春的核心生產能力并未受到根本打擊,劍南春的質量、誠信永遠不會改變,全國白酒行業的基本格局“茅五劍”不會改變。
2008年6月7日,劍南春集團恢復生產,這次“生產自救”被稱為劍南春改革開放后的二次創業。
10年重生之路,白酒產業代表著綿竹屹立不倒的產業精神。
如今,大小酒企從自身條件出發,各自探尋差異化競爭著力點。比如,杜甫酒業憑借“杜甫”這一文化標簽,以“詩酒文化”為核心,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天韻酒業今年同日本一大型酒類銷售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準備在海外市場大干一番……
近乎偏執的抱團
綿竹是劍南春的故鄉,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一點很重要,正如拉菲、木桐之于波爾多。但產區的意義不僅在于“劍南春的故鄉”,更在于這方適合釀造的水土,支撐著不同企業、不同品牌齊頭并進、各自精彩。
什么是產區?好水土、好產品、產業在地方經濟中高占比、開放活躍的產業氛圍,或者還有一個柔性指標,抱在一起的才是真正的產區。
在“2018川酒全國性”鄭州站的活動中,來自德陽(綿竹)產區的14家酒企代表身著唐裝,把盞共飲的場面依舊讓人印象深刻。
那天的德陽(綿竹)產區推介會上,舞臺最左側,站著綿竹市杜甫酒業副總經理汪佳。她是臺上唯一的女性,留一襲長發,笑容明凈、光彩照人。
汪佳剛一上臺,細心的觀眾便已察覺,“這不就是剛才的女主持嗎”。換上唐裝的前一秒,她還擔任德陽(綿竹)產區推介會的主持人,推介產區企業。
在她那里,產區的事,就是自家的事。“產區的價值需要一代代釀酒人來傳承下去”,汪佳告訴云酒頭條。
也有企業代表稱:“我們希望劍南春越來越好,老大哥的影響力越大,越能惠及我們這些名氣還沒有那么響的品牌。我們來自同一方水土。”
一股強大的凝聚力正讓綿竹的大小酒企緊緊“抱”在一起,就像綿竹人對米粉忠誠的、近乎偏執的共同熱愛。
綿竹酒人的風貌,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