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貴州的白酒,很多酒友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醬酒,畢竟茅臺是白酒圈中的龍頭老大,并且憑借一己之力把醬香型白酒帶火,讓貴州當地的醬酒也“沾光”。然而事實上,貴州當地并不是只有醬酒,還有另一種香型的白酒也曾經很出名,那就是藥香型白酒。
藥香型白酒的代表是董酒,這款酒和茅臺一起被稱為“貴州兩大名酒”,在全國評酒會上獲得了“中國名酒”的稱號,輝煌時期比肩茅五洋,可惜后來一步步把自己作沒了,現在成為了貴州的“落魄”名酒。
董酒的“巔峰”
董酒的獨特在于釀造工藝的不同,它不僅同時利用大小酒曲進行發酵,還在酒曲中加入了130多味草藥,造就其獨特風格。當年,董酒的配方還三次被列為“國家機密”,光是這么一個噱頭,就足夠讓董酒“吃香”很久了。
不僅如此,董酒在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獲得“中國名酒”榮譽后,成為老八大名酒之一,在那個沒有廣告酒的年代,名酒稱號就是最好的包裝,也是品質的一種背書。更何況在后面3屆全國評酒會上,董酒蟬聯了這個稱號,可見其當時在國內能有多火了,名氣跟茅臺、五糧液、洋河比確實不在話下。
不過即便如此,董酒也沒能像茅臺、五糧液一樣堅持到今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風格太“小眾”。董酒自帶一股“騷味”,很多酒友其實真的接受不了這個味道,更有甚者說它像濁水味,開瓶國密董酒,濃郁的氣味會迅速彌漫開來,但凡說異香撲鼻的那絕對是董酒的真愛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董酒內部太“作”了。
被“作”掉的名氣和信任
上個世紀90年代,白酒市場改制,幾乎所有的白酒企業都在摸尋“生存之道”,而董酒的方向非常離譜,就是拋棄原本最核心的風格,投入濃香白酒的大軍中。從這之后董酒就急轉直下,不復當日的風光。
當時不少第一次嘗到濃香型白酒的酒友都開始犯起了迷糊:這還能叫董酒?原來董酒酒廠不止會生產名酒,還能生產“四不像”白酒,大量面世的濃香董酒,讓酒友對董酒失去了極大的信任。
緊接著董酒又一個“騷操作”來了,“懂酒喝董酒”、“不喝董酒不懂酒”這兩句踩雷廣告語把不少酒友得罪了個遍。畢竟董酒確實是小眾酒,不喝它的酒友多了去了,就能說他們是不懂酒嗎?
當然也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因為相關規定,董酒原有的配方中不得不刪減掉幾味草藥,導致其再也沒辦法恢復最開始的風味了。
后來董酒還經過多次易主,雖然近兩年也有所起色,但是距離它的巔峰時期還是有很長一段距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喝過董酒,覺得它的那股“騷味”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