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起義門
起義門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辛亥革命的見證。位于武昌城內區首義路起義街,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勝利,將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后,迅速控制中和門,參加起義的南湖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義部隊的戰斗。城樓解放前已傾廢,1981年在原址上修復。城門高7.1米,寬5米,上有重檐歇山頂城樓,朱柱青瓦,斗拱飛檐,城門上方長方形石額內刻的“起義門”三字,為葉劍英元帥手書。筆者2011年9月去參觀時,起義門又在進一步修繕之中。
◎辛亥武昌起義工兵營發難處舊址
武昌首義發難處位于武漢市紫陽湖東畔,現湖北省總工會院內,因工程營官兵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此率先舉義而聞名。“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紀念碑建造于1987年10月10日,為武漢市政府立。碑高4米余,麻石砌成。上方是三支漢陽造步槍的石雕,碑座正面刻著“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字樣,兩側雕有九角十八星旗,背面刻有記述工程營發難經過的碑文。舊址占地不大,前碑后亭,現為湖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原系清朝政府修建的湖北咨議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廠,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因舊址紅墻紅瓦,武漢人稱之為紅樓。
紅樓于1961年以“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名義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10月,依托紅樓建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題寫館名。但我們去時,為了迎接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紀念館正在修繕中,所以未能入內參觀。
◎武漢球場路辛亥革命起義烈士公墓之水泥封土
位于球場路上的辛亥首義烈士陵園是為紀念在陽夏戰爭漢口保衛戰中犧牲的無名烈士而修建的。它座落在武漢市江岸區球場路2號,是目前武漢地區辛亥首義烈士陵園中保存最完好、安葬辛亥烈士最多的一處。陵園由磚墻圍成長方形陵園,坐東朝西,園內有6座水泥澆筑的墓冢,從該封土的大小及間距看,記者推測此公墓當年收葬烈士遺骸不過數百具,達不到上千具,更不會是4000余具。
◎武漢球場路辛亥首義烈士公墓門口的說明牌
此牌顏色很新,應是今年才掛上去的,上面說此公墓里葬有4000余名無名烈士。這個數字與該公墓1985年立的碑銘上的數字嚴重不符,是后者的三倍。
◎武漢市球場路辛亥首義烈士公墓紀念碑
該紀念碑立于1985年,高10.1米,其下立碑銘記述此墓收葬無名烈士“數以千計”,即在1000名左右,所以沒說“以數千計”。
◎武漢利濟北路的辛亥烈士首義陵園內的辛亥首義烈士公墓
目前,武漢市共有四處辛亥革命時犧牲的無名革命烈士陵園,分別位于武昌的伏虎山北麓、漢陽的扁擔山、漢口的球場路和利濟北路。
圖中拍攝的是位于武漢利濟北路的辛亥烈士首義陵園內的辛亥首義烈士公墓,系陽夏戰爭中在漢口歆生路(今江漢路)至滿春茶園一帶陣亡民軍官兵的叢葬地。當時,先是由戰時紅十字會將烈士遺體就地叢葬于此,分成二大堆(一說三大堆),后于1957年清明節改建成一座公墓,重新安葬烈士遺骨。墓地以矮墻圍成方形院落,坐西朝東,園中央是水泥澆筑的大墓家,墓前立碑,上刻“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八字,墓四圍植冬青、石榴、松柏、梧桐。現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圖、文節選自休閑讀品雜志社-2011年第三輯之《首義之地雜想》
休閑讀品雜志社微信ID:xiuxiandupinTX
讀書 思考 旅游 記錄 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