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有云:“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迭,圣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回顧中國數千年文明史,飲酒是人們參悟人生、追求快樂和保健養生的重要行為方式,濫觴而綿延至今未曾斷絕。
然而在西方文化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生態圈受到前所有未有的沖擊,其中酒與養生觀念也受到強烈的質疑和顛覆。然而飲酒與養生是否真的水火不容?現代文明質疑的背后,隱含著什么樣的命題?蕓蕓眾生又當如何看待和取舍?
酒是長壽之品,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大多與美酒結緣,其文化的正負效應,值得申說。
一、中國文化重視酒與養生之道(二標)
中國思想三大流派,一是儒家,其代表人物孔子喜歡飲酒,又很有酒德,惟酒無量不及醉,高壽七十三;二是道家,道家的莊子飲酒,活了八十四。老子也飲酒,上古的酒比較淡,他活了一百六十歲。司馬遷寫《史記》時,感到老子活一百六十不可思議,所以列出了三個答案,第一個老子是李耳,第二個老子是老萊子,第三是戰國的老子。但是道家不同意這個說法,認為太上老君老子就活了一百六十。更長壽的彭祖也喝酒,據說活了八百歲,這已無從考證。但我發現上古計年和現在不同,那時春天一年,夏天一年,秋天一年,冬天一年,所以彭祖大抵只活了近二百歲。彭祖常和紂王飲酒,有“三杯五盞助興,常飲有益養生”之說。史稱:彭祖歸隱彭山后,常采集中草藥,自釀酒而每日小飲,雖逾百歲高齡,仍童顏鶴發,被稱作中國第一個“酒仙”。可以說,生態性地飲酒與健康長壽確乎有關系,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歷代詩人書法家大多好酒,中國一流的文人基本都喝酒:竹林七賢好酒,陶淵明王羲之以酒為伴,李白杜甫王維喝酒酣暢無比,蘇黃米蔡無酒不書。只有佛教戒酒忌酒,但也有像懷素和尚等好酒的,此是另話。
中國酒與養生、長生具有哲學本體論的關系。儒家強調生命沒有所追求的理想重要,殺生成仁,舍生取義,認為仁和義比生更重要,熊掌與魚不可兼得,只能取其義,所以儒家舍生取義的烈士很多。道家不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退后一步天地寬闊,淡然出世,強調在亂世應全身遠禍。這種思想對竹林七賢、對王羲之,對中國信道家的人影響不小。王羲之寫了《黃庭經》,為了長壽而服“五石散”——這是一種有毒之藥,用石灰、雄黃、礦物質、石英石等打成粉末,與酒和到一起喝下去。這是很厲害的烈性藥,相當于一個人把半斤人參吃下去,會毒火攻心,渾身燥熱,甚至口鼻流血。酒仙劉伶也服食五石散,熱得不行就在屋里脫光。突然有人登門拜訪,大驚說你怎么裸體啊,他回答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世說新語·任誕》)可見道家哲學,天地人是一體的,人就在天地之間。但道家信徒因為執著長生長壽愿望,錯服了五石散之類的藥,導致了他們的短壽。
王羲之五十歲寫《蘭亭序》后的九年,病中氣息奄奄將兒孫招到跟前,托付后事。我相信王羲之若當時放棄“服食”,而以寫《蘭亭序》時的喝酒到微醺的自由境界,肯定會長壽。春秋末期的孔子都活了73歲,王羲之才活了59歲,諸葛亮事必親躬僅活了54歲。人們要認識是藥三分毒,是酒三分烈,慎用性熱燥熱之藥,藥酒也不能亂喝。歷史教訓值得記取,講究“有酒量也要有酒德”,飲而不醉,酒而不亂,其樂也融融。
我反對酗酒,酗酒無疑是飲鴆止渴、烈火澆油,對生命的戕害是不爭的事實。飲酒者也可能逞一時之強,該出手時出手,不該出手時也出手,會出現諸多酒桌失禮的狀況。酗酒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人的身體陰陽寒濕各個方面不同,脈的沉浮和氣的強弱也不一樣,狂喝酒可能壯一時之陽逞一時之強,但是終歸會戕害自己身體,得不償失啊。
二、酒與養生是人類生命生態文化問題(二標)
從古至今,酒在人們的生命頤養狀態中皆極為重要。就我而言,我寫書法尤其寫狂草都要飲點酒,酒能夠激發我的激情,去掉社會給予的人格面具,獲得一種自由解放有如神助的靈感。從某種功能上說,酒是激發創作激情,促進生命代謝,使人樂以忘憂的佳釀,所以適度飲酒能夠增進健康獲得長壽。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很容易誘發各種疾病,如果日積月累地把一些憂愁、災害、痛苦記憶,不斷地疊加給自己脆弱的神經,導致長期地失眠和憂郁癥,甚至演化為恐懼癥,最后精神萎靡、病痛交加、意念絕望。一般情況下,適量飲酒能使人精神愉快,可緩和放松乃至減輕人的憂慮和緊張心理,增強生存的安全感,在飲酒中逐漸開朗心情獲得健康是長壽的靈丹。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話很有道理。在特別勞累的情況下,一般人都會失眠,我喝點酒之后,倒頭就睡。能睡得那么快,這當然有酒的功效。
酒不僅是養生長壽之品,還有不可忽視的保養美容的功能。比如國外有酒浴,在浴缸里加入酒,比如紅酒等等,也有人用啤酒來洗頭,養顏養發。我記得宋慶齡曾在浴缸里加入了牛奶,可以對身體產生一種良性的刺激和呵護。當然,酒還可以殺蟲、驅邪,我常常準備一個酒噴霧劑,夏天有蟲子叮咬可以擦一擦消炎,同時驅逐一些小蟲子。《博物志》載: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飲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這其中的奧妙,只有真智者才能領悟。
世界上有四大長壽地區。一是意大利的撒丁島,山區居民活到100歲的幾率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三倍,其長壽秘訣是每天兩杯葡萄酒;二是哥斯達黎加的尼科亞半島,活到90歲的幾率是美國同齡人的兩倍,其長壽秘訣是生活簡單壓力小,吃的食物綠色生態;三是日本沖繩島,是世界上百歲老人云集地,其長壽秘訣是紅薯為主食并適當飲酒;四是希臘的伊卡里亞島,居民平均每周吃三文魚沙丁魚等,抑郁癥發病率極低。這些長壽經對我們很有啟示。
酒類中含有一些重要的長壽因子。法國人大量飲用紅葡萄酒并沒有縮短壽命,反而更長壽,這就是著名的“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其實,葡萄酒含有大量抗氧化的多酚,可防范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被活性氧自由基所氧化,不會發生嚴重的動脈硬化。同樣,黃酒含有21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鋅、谷胱甘肽,多酚類物質以及類黑精等,它們對調劑人體生理功能,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凈化人體內的環境污染,防止心血管硬化抗衰老等都大有益處。黃酒富含咖嗎氨基酸,其抗癌的作用不容低估。白酒尤其是藥酒,其中的配伍如果科學的話,其防癌作用也是明顯的。
中國人的養生哲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藥酒,換言之,中國是藥酒之國。我去過了全世界五十多個國家,沒見過哪個國家的藥酒有中國這么豐富,可謂琳瑯滿目。人到中年,我的身體也開始出現毛病,到醫院太耽誤時間。于是,我外儒內道,小病也成良醫,知道做學問需要首先修理好在學問之車,開始注意養氣養生,不給單位醫藥增加負擔,小病自己就可以解決。由于我長達三十年寫作熬夜,心臟有段時間出了問題,于是我每天喝一點葡萄酒,一年以后竟然康復。我在大負荷的學術講演結束后感到異常疲勞,會喝一點枸杞子酒或一點人參酒提神。這些都說明了酒可以助健康保衛生,適當飲酒還可以治療某些病痛。
三、酒與養生中的中國智慧呈現(二標)
回顧歷史,酒的養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酒最早被造出來就是為了養生,而不是為了傷神。《黃帝內經》中《素問·湯液醪醴論》有曰:“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齊》、《三酒》之分。五齊是按酒的清濁和味道醇厚分為五等,三酒是依據酒的釀造時間和長短而劃分。最早的酒叫酒和醴,其功能首先是防腐。古人保存尸體沒有冷凍設備,最原始的祭祀大典搞一些巫術,得用酒讓尸體的腐爛減到最慢速度。還有酒用到祭祀的菜肴中,古代祭祀大多要三天,肉食不能腐敗或腐敗得慢一些。古代的酒本身也有一個防腐問題,因為古代酒度數比較低,通過提高酒精度使得酒能盡可能保存時間長一些。酒能防腐,酒能讓生命力延長一些,酒能讓人健康,這是遠古時期酒的基本功能。
傳統配酒制做方法大抵有:酒煮、酒滲、酒漬、酒灸、酒研、酒蒸、酒炒、酒煨等。商周時期有溫酒器皿,漢代有了煮酒。三國時期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是為了讓酒溫升高,讓酒里面的功效能夠分解出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在《本草經注》中提出了冷浸法制藥酒:“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提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唐宋時期,藥酒和補酒也大行其道,醫著《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都收錄了不少藥酒和補酒的配制法,其中解酒、戒酒方竟有一百多例。一般的藥酒是用白酒和黃酒來做,像風濕酒、補肝益腎酒、補氣養血酒、養心安神酒、滋陰壯陽酒——人參酒、枸杞酒、跌打損傷酒、靈芝酒等等,數不勝數。
一個歷史細節值得注意:唐玄宗李隆基比楊貴妃大三十歲,楊貴妃馬嵬坡死的時候才三十八歲,李隆基那時候六十多歲。他們曾在長生殿發愿“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但唐玄宗體弱勞累,腰酸背疼,發少齒落,身體零件都不靈活。太醫給他開了一個藥酒方子——“養生酒”:“系百花之精,萬藥之神,五眼泉之水釀造美酒,常飲所致”。原來,太醫發現一個高壽一百四十歲的老人,齒不搖、眼不花、發不白,身健如飛,感到這位老者不得了,就去取經。回去就照著給唐玄宗做了“養生酒”。其后唐玄宗身體大好。玄宗和太宗不同,唐太宗是服五石散死的,唐太宗和王羲之一樣想長壽而“服食”,結果都只活了六十歲左右。而體弱多病的唐玄宗反而成為長壽之人,不能不說好的藥酒確乎能令人健康長壽。
宋明清時代治藥酒的功夫更為細致。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藥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并旁及食品學、營養學、養生學等。《本草綱目》里除了詳細講解草藥,光是藥酒有二百多味。李時珍以后的歷代名醫,對藥酒的功效都非常看重,尤其是對藥酒促發藥效、加倍藥力、加速康復的周期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今天,我注意到人們在飯局中,已經不怎么熱衷于狂喝白酒,一些人開始喝能養生的紅酒,治病養生的藥酒,清爽的啤酒。上古的酒是很淡的,酒精度只有幾度,就像醪糟水,蒸餾酒是在元朝以后才出現的。武松打虎喝了十八碗都是醪糟類的酒,如果武松喝十八碗高度白酒,估計也會趴下。煮酒有個好處,把酒里的水分蒸發出去,讓酒更加醇厚一些。還有在寒冬臘月,行軍打仗,白露為霜時,溫酒還是有一種軍武的豪爽,有一種溫暖人心的義氣情懷。
總之,酒能夠強身,能夠寬心,有保健之效。酒與養生要保持合適的度,藥酒養生利大于弊。今天醫療費這么昂貴,假藥又這么多,我建議大家可讀點中醫中藥的書,買點酒與枸杞做點溫性藥酒,對于知識分子而言,應喝點何首烏酒養發。這樣又養生,又減輕醫療負擔,何樂而不為?
四、全球化中酒與養生的中西差異(二標)
酒與養生的關系問題上,中西方人認識有不小的差距。西方認為酒是“傷身”的,中國文獻和歷史說明酒是“養生”的。在這個問題上,西方人的認識有其盲點,中國傳統認識有其智慧。最近法國人發現,人活一百五十歲的一個最好的藥,就是紅酒中的提取物。西方認為酒對生命是戕害的,其實已被實踐證明不能成立。有統計數據表明,凡活到九十、一百多歲的長壽老人大多都喝點小酒。我主張酒是有害有利二元論,凡事都要一分為二,沒有絕對不好的東西。
西方人崇拜“酒神精神”。中國人崇拜“酒人精神”,和諧人間矛盾,協調五臟六腑、調和生理心理、頤養精神和軀體。我認為孔子不及醉達到了中庸之道,進入到飲酒的最高境界。古代中國作為農耕社會只能憑經驗,有句話叫久病成良醫,它不是成為別人的良醫,而是成為自己的良醫。在養生論上,如果用西醫的統一論,會使人類養生認知走向片面性。中國傳統文化養生理論有很多精華,在今天知行合一的情況下,過分強調西方認知而不注重中國實踐是單邊主義的;過分強調形而上的推論或者數據統計的普遍性,而不強調民族體質人類學的個體性差異性,是偽科學主義。這種西方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要求全世界都得像美國一樣,如今,全世界所有的機場都一個樣,全世界所有城市都面目雷同,全世界所有的啤酒、披薩餅等各個方面都完全等同,這無疑是人類文化單一化的退步!
其實,西方有一個“通天塔理論”——當上帝看見地上的人說統一語言修通天塔向上帝抗爭,向圣神進攻。上帝微微一笑,讓這些人說不同的方言,通天塔終于沒有造起來。從這個《圣經》例子可以說,上帝是主張差異的,不贊成全球同一語言,統一修建通天之塔。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語言統一是人類的災難。現在說全球每天有多少物種死去,有多少方言死去,多少文化死去,多少宗教死去。人們不覺得心疼,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中國酒業不要完全聽所謂的統一論、全球論的論調,養生理論有一個基本的數據和底線,比如醫藥的普遍性,當然應該執行。但是,藏醫有藏醫的規矩,印度醫有印度醫的法則,中醫有中醫的標準,這是根據不同民族的體質而從實踐中得來的。西方人從古到今是吃紅肉長大的,漢族人自古以來是吃蔬菜長大的,消化系統當然有差別。今天,為什么國人得腸胃癌特別多,在于人們普遍相信了西方現代性,喝牛奶,吃紅肉。但由于漢民族的腸子比歐美人長將近一米,因此肚子里蠕動排除體外要多停留幾個小時。如今國人得直腸癌、結腸癌特別多,這是主要的原因。全球要求不同的人種、不同的體質、不同的風俗習慣都統一在西方的模式上,導致了這種現代文明病。此不可不警惕!
《詩經.豳風》有言:“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稱彼兕觥,萬事無疆”。已經將養生長壽和春酒聯系起來,在我看來,古代中國的飲酒學問和養生智慧不可低估,值得申說。
(該文作于2012年3月,未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