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釀造過程中是以充分浸洗的整顆粒潔凈純高粱為原料,采用活性天然大曲將全部釀酒用糧活化成曲后,以不添加任何(谷殼、稻殼、高粱殼等)填充輔料的真正純粹糧食,經小瓦窖低溫潔凈固態發酵工藝精心釀制而成。酒內雜醛、雜醇油、農藥殘留、氰化物等多種有害物質含量均低于傳統醬香型白酒數倍。徹底顛覆傳統醬酒三高成香工藝的傳習,永遠告別傳統三高(高雜醇、高雜醛、高雜味)醬酒時代,開辟了中國無糠殼純純糧醬香型白酒生態釀制的新時代。
很多人喝了一輩子的酒,可能都沒有去研究過,或者真正見過白酒到底是怎么釀造出來的。我曾經與不少酒友聊過這個問題,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大概與家里做米酒(醪糟)一樣。這種米酒,家家都可以做,但是真正傳統工藝釀造白酒,工藝可不止這么簡單。
那么究竟一粒糧食變成一滴酒,要經過哪些工藝過程呢?作為一個傳統工藝釀酒人,我將所有工藝過程寫出來,讓大家對真正傳統工藝釀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也希望大家能夠明白,為什么純糧食酒要比三精一水勾兌的酒要好喝,要健康。
1、蒸糧煮糧:在這之前,我們先要將糧食篩選一遍,剔除一些發霉變質的糧食,以免后面影響酒質。傳統工藝都是將糧食整粒蒸煮,很少粉碎。蒸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讓糧食充分的吸收水分,便于后面的糖化發酵。那么既然糧食要吸收水分,水的質量也就非常重要,釀酒的水源最好是山泉水。
2、攤涼下曲:糧食蒸煮好以后(糧食是否蒸煮好,主要看粘度,開花度,水的飽和度等等),需要將糧食從鍋里運出來攤涼。根據糧食的不同,攤涼的方式也有所區別,有的直接在地上攤涼,有的在特定的器物上攤涼。攤涼到一定溫度后下曲,下曲的量要掌握好,而且下曲后要在一定時間內經常翻動糧食,保證曲和糧食的接觸均勻。下曲的目的主要是讓糧食里面的淀粉開始轉化為糖分。
3、做箱糖化:為什么要做箱糖化,因為糧食中的淀粉在轉化為糖分的過程中是需要緩慢升溫的。這個升溫的過程并不是依靠外界力量人為去升溫,而是糧食之間的緊密抱團升溫。所以要將所有的糧食堆積起來做成箱狀,這樣既便于管理,又助于糖化。糖化需要時間一般至少24小時以上,根據環境溫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最終糖化是否充分仍然需要釀酒人憑著經驗去定義,嘗,捏,搓都是手段。
4、入窖發酵:很多人都知道糧食要變成酒,發酵這一步不可缺少,很多人的直觀映象也是糧食發酵后就變成了酒。這些想法雖然都不完全,但是也并沒有錯。發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糖化以后的糧食再由糖分轉化為酒精,是糧食第二個性質的轉變。
發酵的時間就比較長了,同樣的外部環境的溫度對發酵有影響。一般溫度較高時,需要發酵大概一個多月,溫度較低時,需要兩個月甚至更長一點時間。發酵也是一個增香的過程,這個過程微生物活動的最頻繁,純糧食酒的各種天然香氣基本上都是這個過程中形成的。
發酵完成后就是最后一步,入甑蒸酒。入甑蒸酒并非簡單的將發酵好的糧食倒進酒甑,然后架火蒸餾就可以了。入甑有技巧,蒸餾也有技巧,很多行業術語可以歸納一下這個步驟的經過,探氣上甑,掐頭去尾,大火緩餾,看花摘酒等等。
一般根據一次投料的多少來定,取一次酒少則四五個小時,多則一整天。取酒的時候必須時刻關注著火候,控制蒸汽。有經驗的釀酒人根據酒花來判定酒度,沒有經驗的人需要經常用酒精度計來測量度數,以便于分段將酒貯存。取完酒以后,需要將新酒貯存一段時間才可以飲用,新酒口感沖,辣,易上頭。
以上便是釀酒的所有步驟,全部都是手工操作,自然釀造,沒有添加任何非自然的東西,是純天然的白酒。當然,步驟看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又是另一番景象,并不容易,個中滋味,實非親自操作不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