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北大醉俠”講述汾酒與浙江的故事。
文 | 云酒團隊
孔慶東其人,生于哈爾濱,祖籍山東,自青年時便求學于北京大學,師從錢理群先生、嚴家炎先生,于1996年獲博士,今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于現代文學造詣精深,其行文論事,鋒芒犀利,更不乏風趣恣意,遂得“醉俠”之名。
然醉俠自謙并無“海量”,啤酒半斤便覺微醺,其獨愛酒之神采氣度,使人才思飛揚,本色盡顯。
8月14日,孔慶東出現在“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杭州站,對自古以來汾酒極受文人鐘愛之現象,做出了一番精彩論述。
汾酒與文人之“緣”堪稱源遠流長。公元825年,著名詩人杜牧游歷山西,寫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成為中國酒文明歷史長河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不朽名篇。
千百年間,李白、杜甫、白居易、關漢卿、傅山等文豪都鐘情于汾酒,進入現代,魯迅、郭沫若、巴金、金庸、謝覺哉、喬羽等文化大家紛紛筆溢清香,盡情抒發對汾酒的喜愛之情。
對此,孔慶東表示,酒與文學是為同宗同源,同時出現于人類早期社會。“因為二者都不是必須品,對人的作用都是激勵鼓舞,增添興奮。”比如兩個原始部落爆發戰爭,有酒喝的一方、喊著號子的一方打贏了,打了敗仗的一方就要去研究敗因,于是他們也慢慢有了自己的酒和文學。
至于為何是汾酒更受文人鐘愛,孔慶東先是講述了自己的切身體會。“醉俠”與汾酒結緣已有十余年,更多次近距離接觸汾酒,做過若干關于汾酒的研究和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我聆聽了很多酒業大師、文化專家的高論,不但提高了我對酒的認識段位,更于我個人的文化研究工作帶來很多啟迪。”
孔慶東談到在2017年參加的“南紹北汾嵩山會盟”活動,“群豪匯聚,共論酒道,我微博上有數百萬粉絲,對當時提出的‘南紹北汾’這個說法,很多人初聽感到詫異,再細聽便非常信服。”
就在來到杭州之前,孔慶東剛剛參加了在山西舉行的粉絲交流活動,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孔迷”聚會,飲的正是汾酒。
“汾酒是我所看過的金庸武俠小說和中國古典小說中唯一的品牌名酒”,孔慶東說,這也表現出汾酒之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與傳播價值,其以中國核心飲品體態,承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在孔慶東看來,傳統文化并非固定不動的,“讓孩子穿上古裝念幾句古詩,不等于文化傳承,必須要讓傳統文化流動起來。文化自信要落實到吃飯問題上,首先要對我們自己的飲食很自信。”
關于文人與汾酒的關系,孔慶東以自己研究最深刻的魯迅為例加以分析。魯迅先生是浙江人,在魯迅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酒,這其實有一種文化邏輯。浙江性格是表面溫和,實則剛硬,從越王勾踐到伍子胥,骨子硬得很,魯迅先生更是骨頭最硬的,“而酒是什么?酒能使人興奮,激揚斗志,它是一種精神力,所以魯迅先生的文章每每借酒言事,帶有酒味。”
而在中國的諸多酒中,汾酒以其清香品質和清雅氣質為最大特征,這恰恰吻合了“清”這一中華文明的最大特征。
“從魯迅到金庸寫的是兩種文體,但是浩然正氣貫穿始終。真正讀魯迅的人也好,讀金庸的人也好,不是看簡單的故事,也不是打打殺殺,而是感受到金庸先生所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清正之氣。”孔慶東表示,汾酒之清雅,與中國文化之清、文人品格之清互為表里,由此造就了汾酒是“文人最愛”這一獨特現象。
孔慶東評論汾酒與浙江的清香酒脈,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