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整合井購、資本運作大潮下,很難想象依然有人能靠不兼井、不負債、不上市做到700億的大企業,徐鏡人做到了。
上世紀60年代未,退伍軍人徐鏡人在老家揚州泰興創辦了作坊式的小制藥廠。當年,廠里的資產只有六間平房、幾口大缸、幾臺簡易的設備和數名員工。因為沒錢,廠里只能由人工挑水;為了節省運費,徐鏡人在上海獨自一人把40桶原料裝上船。廠里老員工說,徐鏡人是廠長,也是泥瓦工、建筑工和搬運工。
到1985年,車間產值達到一千六百萬,還引進了一批中國藥科大學的畢業生。1988年,上海爆發嚴重的甲型肝炎,超29萬人發病。揚子江制藥廠接到通知:上海申請支援近400萬包板藍根。彼時,廠里板藍根干糖漿產量僅為每月5萬包。那個春節,整個揚子江沒有人休假回家。最終,385萬包板藍根干糖漿從泰興運往上海,徐鏡人也由此獲得了“板藍根大王”的名號。
從板藍根上,徐鏡人看到了中藥的巨大機會。此后,徐鏡人走訪中醫界領軍人物,合作開發現代中藥。在董建華“胃蘇飲”處方基礎上研制的胃蘇顆粒,成為揚子江藥業開發出的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新品。隨后,揚子江藥業開發出香芍顆粒、蘇黃止咳膠囊、雙花百合片等一系列中藥新品。在醫藥這條路上,徐鏡人堅持不搞兼井聯合、不盲目上市、不搞自已不熟悉的產業。到2017年,揚子江藥業利稅連續2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集團2017年累計實現產值703.32億元、銷售700.88億元,位居中國醫藥企業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