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一詞源自《易經》,古書中把“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同時還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人們把“九九重陽”作為節日,也有期望生命長久之意,所以百姓要聚會飲酒:“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
重陽節的來源
重陽節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國君九月祭饗天帝、祖先,以謝二者恩德,保佑年歲豐收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
《西京雜記》中記載了西漢宮人賈佩蘭的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重陽求壽的習俗便是自此時起。
重陽之名,最早見記載于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曾提到重陽節名稱的來歷:“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風雅,重陽節賞菊飲酒在文人之間蔚然成風。陶淵明的《九日閑居》詩序文中就寫道:“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唐朝,重陽節正式成為普天同慶的節日,無論是宮廷還是市井,都會在節日期間舉辦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
宋代的重陽節就更為熱鬧了。《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北宋重陽盛況:賞菊、登高、制作蒸糕、獅子會等等,好不熱鬧,令人心向神往。《武林舊事》也記載了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就要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去萬歲山登高攬勝,以暢秋志。清代,百姓們會在重陽節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1989年,中國政府明確規定九月初九為“老人節”、“敬老節”,以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如今,登高賞秋、品酒賞菊、感恩敬老已是重陽節日活動的重要主題。
重陽節的習俗
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常見習俗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簪菊花、放紙鶴、飲酒品蟹等等。
登高
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習俗古已有之,從李白的“樂游原上清秋節”,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王維的“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詩句中已可窺見重陽登高的風貌。
賞菊并飲菊花酒
農歷九月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文人墨客,喜歡摘新鮮菊花泡酒飲,他們稱這樣的飲為“露飲”和“落英飲”。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風來紅萸黃菊,雁去天宇清明。這個重陽節,不妨與家人、朋友,登高望遠,盡攬秋色,品酒賞菊,開懷暢飲,實乃人生一大樂事!